t; High pressure oxygen 感染性伤口常规换药多采用3%双氧水、0.9%氯化钠注射液及0.2%碘伏稀释液冲洗后,用0.5%碘伏液或抗生素纱块湿敷伤口。2005-08—2007-11,笔者自制中药祛腐生肌膏敷料配合高压氧舱治疗感染性伤口80例,并与0.5%碘伏纱块治疗76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56例均为本院外科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8~68岁;病程4日~2.5个月;脓肿切开引流术后28例,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22例,其它手术切口感染16例,外伤感染14例;伤口面积2.2 cm×1.8 cm~18 cm×8.7 cm,伤口最浅在皮下组织,最深达骨质。对照组76例,男42例,女34例;年龄12~71岁;病程4日~3.2个月;脓肿切开引流术后30例,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18例,其它手术切口感染14例,外伤感染14例;伤口面积2.0 cm×2.1 cm~17.6 cm×8.2 cm,伤口最浅在皮下组织,最深达骨质。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1]感染性伤口的诊断标准确诊。伤口出现红、肿、热、痛并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创面有脓性分泌物或有黄色腐肉、坏死结痂组织及切开排脓的伤口;伤口细菌数超过105/g组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及3%双氧水冲洗伤口及周边组织,待伤口分泌物冲洗干净后,严格按外科清创术操作,祛除所有坏死组织且不可姑息保留,再以0.9%氯化钠注射液、3%双氧水及0.2%稀释碘伏液反复交替冲洗伤口后,用0.5%碘伏液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然后根据创面大小深浅,将祛腐生肌膏敷料(药物组成: 黄连160 g,黄柏160 g,黄芪160 g,红花140 g,血竭140 g,紫草140 g,麝香10 g。以上药物加工为细面后入药,提炼后加入冰片10 g、凡士林油膏350 g制成膏剂即祛腐生肌膏,与纱布敷料按4∶1共同高压灭菌后制成)敷于整个创面或填塞入脓腔直至底部,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根据创面炎症及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配合高压氧舱每日1次,直至痊愈。
1.3.2 对照组
常规消毒处理同治疗组,仅将祛腐生肌膏敷料改换为0.5%碘伏纱块或纱条,湿敷创面或填塞入脓腔。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9日。
1.3.4 观察项目
观察伤口面积的变化,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愈合时间。计算治疗9日后伤口面积缩小率[感染伤口面积缩小率(%)=(治疗前创面面积-治疗后创面面积)/治疗前创面面积×100%];计算治疗2周后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百分率(%)=已愈合创面例数/总例数×100%]。
1.3.5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伤口由肉芽组织充填,伤口的上皮细胞向中间移动,覆盖创面,创面完全愈合,局部炎症消失;显效:伤口由肉芽组织充填,伤口的上皮细胞向中间移动,创面直径较前缩小1/2以上,但尚未完全覆盖创面,创面无炎性分泌物,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伤口炎性分泌物明显减少,可见部分肉芽组织充填,创面尚有轻度炎症,创面直径较前缩小1/3以上,疼痛减轻;无效:伤口仍苍白、水肿,创面有脓性分泌物或有蓝色腐肉,无肉芽组织生长。
1.3.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与治疗9日后伤口面积变化比较
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与治疗9日后伤口面积变化比较(略)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前与治疗9日后伤口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9日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