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及分期”的标准诊断[1]。
1.1.2 纳入标准
2组CRF患者血肌酐(Cr)限制在177~442 μmol/L。
1.1.3 病例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②治疗前及治疗中采用透析疗法者;③未满规定观察期限而中断治疗者;④资料不全者。
1.2 一般资料
CRF患者60例,全部来源于河北省沙河市医院2001—2004年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74岁,平均47.50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3.5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2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7~75岁,平均47.52岁;病程3.5个月~15年,平均3.6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 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 例,慢性肾盂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肾病3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均采用优质低蛋白、低盐、低磷饮食,每日蛋白摄入量为0.6~0.8 g/kg体质量,根据病情结合利尿、控制血压、纠正酸中毒、纠正贫血、控制感染等对症处理。
1.3.2 治疗组
予益肾安合剂(药物组成:人参10 g,大黄10 g,黄芪25 g,当归12 g,益母草30 g,水蛭10 g,炒白术20 g,茯苓12 g,陈皮10 g,附子10 g,锁阳12 g。由沙河市医院制剂室制成合剂。200 mL/袋),每次200 mL,每日2次。6周为1个疗程。
1.3.3 对照组
给予包醛氧淀粉,每次10 g,每日3次冲服;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6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证候
中医主症积分,按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主要观察面色苍白或晦黯、气短、乏力、神疲、腰酸、水肿、夜尿频多、手足心热、四肢不温、食欲、呕恶等[2]。
1.4.2 实验室指标
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血浆白蛋白(ALb)变化;血脂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变化。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将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级。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9.0 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表2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略)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浆白蛋白变化比较
见表3。表3 2组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浆白蛋白变化比较(略)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Cr、BUN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2组治疗后Ccr、ALb比较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更显著。
2.4 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