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285例,显效119例,有效15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5.8%;对照组200例,显效46例,有效85例,无效69例,总有效率65.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2组心绞痛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2组心绞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3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 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组由治疗前的(8.7±2.6)次/周减少为(2.0±1.5)次/周,对照组由治疗前的(8.56±3.4)次/周减少为(2.6±2.2)次/周。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2组硝酸甘油制剂停减率比较
治疗前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制剂的患者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35例。治疗后治疗组有32例停用硝酸甘油,13例减量,2例不变,停减率95.7%。对照组有27例停用硝酸甘油,7例减量,1例不变,停减率97.1%。2组停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2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见表3。表3 2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略)
表3可见,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切状态下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液流变学用药前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0.05)。
2.7 不良反应
45例(治疗组9例,对照组36例),服用硝酸甘油后出现头晕、头胀痛、睡眠欠佳等症状。23例减量后继续服用,22例停用硝酸甘油而改用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后,症状缓解。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发病机制为血瘀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红花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舒通经络、止痛之功。红花注射液是以中药材红花为原料,经科学的生产工艺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注射用水针剂,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红花苷、红花多糖等,这些成分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微循环[2]。同时红花注射液具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观察285例心绞痛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用红花注射液治疗,总有效率95.79%,心电图改善为87.7%,因此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
血液流变学是反映血液流动力学的指标,现已证明血浆黏度增高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一方面将增加全血黏度,使血流缓慢,造成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容易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内皮下胶原纤维得以暴露而启动凝血过程;另一方面,能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血流缓慢也能使局部凝血酶等促凝血液物质含量增加到凝血所必须的浓度,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3,4]。本组观察证实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明显疗效。红花注射液静脉滴注后血浆黏度明显下降,低切状态下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提高,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改善心肌缺血状况,改善因缺血所致的冠状动脉痉挛,从而明显的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并可防治心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5]。这进一步说明了红花注射液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加速微血栓溶解的双重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6]。
综上所述,红花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疗效可靠、安全、毒副作用小,非常适合作为非介入治疗的冠心病的常规用药。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2]杜永哲,金鸣.红花抗心肌缺血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1,35(5):473-475.
[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