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热门课题之一。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可以直接显示针灸效应在中枢的定位,以便对临床针刺过程中的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进行实时、直观的研究。实现功能可视化,使其成为研究针刺对人脑和脊髓活动效应的一种方法。它为针刺治疗的作用机理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研究课题是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BOLD)-fMRI技术观察针刺视觉相关穴位引起的脑功能区信号变化,探寻针刺视觉相关穴位治疗眼科疾病的神经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国人健康志愿者12例均为我院青年医生和在读研究生,皆为右利手,汉族,男5例,女7例;年龄20~40岁,平均27.5岁;矫正视力均大于1.0。志愿者无神经及精神病史,无麻醉及镇静药物服药史。
1.2 实验设备
功能磁共振扫描设备采用德国生产的Siemens(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标准CP头部线圈;电刺激设备采用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的BT701-1A型电麻仪;为避免干扰磁场均匀度,所有针刺针均采用无菌处理的1寸银针,规格0.30 mm×25 mm。
1.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组块设计(blocked design),如图1所示,静息相(R)与刺激相(S)交替进行,重复5次,即“RSRSRSRSRS”模式。其中“R”持续30 s,“S”持续60 s,真穴(光明穴)与假穴两步实验采用相同的刺激方式。
1.4 针刺方法
每名志愿者先后接受真穴(光明穴)和假穴两步电针刺激。真穴选择被认为能够多方面调节视觉功能的光明穴(GB37,属足少阳胆经),运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捻转“得气”后针柄连接BT701-1A型电麻仪电极,左右构成回路,频率2 Hz,电流强度10~20 mA。
1.5 实验过程
受试者尽量做到视听封闭,仰卧于MRI扫描床上,扫描获取自旋回波横断位T1加权像(Tl-weighted imaging,T1WI)作为解剖定位图像。然后针灸师取双侧光明穴,垂直皮肤平面进针1.0寸,
调试电流强度后开始第一步实验,扫描电针刺激光明穴时的功能像。扫描结束后,针灸师拔针。休息10 min后进行第二步实验,取假穴进针,调试好电流强度后开始扫描电针刺激假穴的功能像。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首先利用MRIcro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将DICOM格式的原始数据转换成SPM2软件可处理的IMG格式,然后利用SPM2分析软件在支持该软件的Matlab (Math Works Inc,Natick,MA)操作平台上处理分析数据。
统计检验及推断:组分析采用SPM2基本模式单样本t-检验。利用SPM2进行统计推断后,观察推断结果。将激活区叠加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ontreal neurologic institute,MNI)标准三维模板脑,脑功能区域的解剖位置、Broadmann区(BA)定位、中心坐标由平均脑功能图得出。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大小、所在脑区及其坐标(MNI坐标)。记录激活区的激活体积及激活强度。
2 结 果
有2例志愿者因情绪不稳定,无法配合实验进行,中途退出,另有2例志愿者实验过程中肢体运动,此4例实验数据报废。其余8例配合良好,顺利完成实验,自述实验过程中有“得气”感觉。此8例实验数据为有效数据。利用MRIcro软件及 SPM2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后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2.1 电针刺激真穴(光明穴,GB37) 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额叶上、中、下回(Brodmann10、11、45、47区);颞上回(Brodmann38区);楔叶和枕叶舌回(Brodmann18、19区)。见表1、图2(封3)。表1 电针刺激光明穴的主要脑区激活位置(略)
2.2 电针刺激假穴(光明穴前开0.5寸)
脑区激活的位置主要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