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慢性病 盆腔炎性疾病 针刺疗法 中药疗法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情缠绵,反复发作,难以根治。2006-07—2007-07,我们采用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慢性盆腔炎33例,并与单纯中医分型治疗3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3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年龄22~46岁,平均3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有流产史15例,腹部手术8例,产妇7例,其他3例;中医分型:湿热下注型15例,下焦寒湿型8例,气滞血瘀型10例。对照组30例,年龄25~48岁,平均3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年;有流产史12例,腹部手术史9例,产妇5例,其他4例;中医分型:湿热下注型12例,下焦寒湿型11例,气滞血瘀型7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妇产科学》[1]确诊。患者均有下腹一侧或两侧不同程度的疼痛,坠胀和白带增多的症状。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粗;扪及附件包块;子宫或附件有触痛。B超示:子宫或附件有炎性病变;盆腔有炎性包块;盆腔有积液。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1.1 湿热下注型
予大黄牡丹汤加味。药物组成:大黄9 g,牡丹皮12 g,冬瓜仁12 g,红藤15 g,败酱草30 g,桃仁12 g,炙穿山甲9 g,蒲公英18 g,滑石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服。
1.3.1.2 下焦寒湿型
予暖宫定痛汤加味。药物组成:橘核9 g,荔枝核9 g,小茴香9 g,葫芦巴9 g,延胡索9 g,五灵脂9 g,川楝子9 g,制香附9 g,乌药9 g,川芎9 g,白术20 g,党参1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服。
1.3.1.3 气滞血瘀型
予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物组成:桂枝9 g,桃仁12 g,牡丹皮12 g,赤芍药15 g,茯苓15 g,木香9 g,三棱9 g,莪术9 g,川楝子12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饭后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三阴交、中极、气海、阴陵泉、行间。常规穴位消毒,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每日针刺1次。
1.3.3 疗程
2组均月经过后4~5日开始治疗,至经前2~3日停止治疗,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2]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大部分改善,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部分无减轻或加重,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无变化或加重。
2 结 果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由表1可见,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本病属中医学妇人腹痛、痛经、月经失调、带下病、疒徵瘕等范畴。临床上以下腹疼痛,白带量多,腰骶部坠胀不适,月经失调,痛经为多见,严重者导致不孕。本病多因产后恶血未尽,瘀血内停,经脉不通,气血不畅;或湿邪外侵,蕴而生热,湿热郁结于带脉,流注下焦;或冲任虚寒,寒湿内生所致。针刺三阴交,能调三阴之气,专治下焦冲任虚寒,可益肾调血,补养冲任;气海可理一身之气,行气以活血;脾经合穴阴陵泉能健脾利湿;肝经荥穴行间可清泄邪热;中极调理冲任。热去湿除,气血畅行,冲任和调,诸症渐消。同时根据辨证内服中药,湿热下注型给予大黄牡丹汤加味,方中大黄、牡丹皮、桃仁活血化瘀清热;红藤、败酱草、蒲公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