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入睡和睡眠障碍 中西医结合疗法 安神 汤剂
失眠症为多种原因导致的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的病症。表现为入睡困难,醒后难以入睡及早醒,多伴有头晕、头痛、神疲、健忘等症状。患者多依赖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但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且疗效欠佳[1]。2003-02—2007-06,我们运用自拟养胃安神汤治疗失眠症6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2]
每日睡眠时间<4 h,服安眠药无效或用安眠药可入睡6 h,但入睡较浅,易醒多梦,醒时精神状态差,肢倦神疲,超过15日;中医辨证属于胆胃不和型。
1.2 一般资料
104例均为河北省中医院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6例,男35例,女31例;年龄19~68岁,平均(41.5±3.5)岁;病程2个月~12年。对照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42.3±3.9)岁;病程2个月~12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艾司唑仑片(石家庄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3020974),每日2 mg,睡前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养胃安神汤。药物组成:竹茹10 g,清半夏15 g,秫米15 g,陈皮5 g,茯苓15 g,枳壳15 g,炒麦芽30 g,生甘草5 g,炒酸枣仁15 g,夜交藤30 g,远志10 g,丹参15 g,生地黄15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中午及夜晚睡前1 h分2次服;琥珀粉(包)1 g夜晚睡前吞服。随症加减:眩晕、头痛加钩藤(后下)10 g、川芎12 g;胸闷、心烦加栀子6 g、淡豆豉12 g;心悸怔忡加五味子12 g;多梦易惊加磁石30 g、百合12 g。
1.3.3 疗程
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判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失眠症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平均睡眠时间6.5 h以上,醒后精神好;显效:睡眠明显好转,平均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但平均睡眠时间增加不足3 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略)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失眠症是精神科门诊常见的一类病症,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治疗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的戒断症状常困扰患者。中医学认为失眠症发病与肝、胆、脾、胃有关。《四圣心源》谓“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思虑太过,饮食不节而使神不守舍而致。故治疗上需审证求因,方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养胃安神汤以二陈汤和胃以安神,酸枣仁养心,琥珀宁心活血,远志、夜交藤安神宁心,丹参活血安神为主要配伍思路,从总体上体现了养胃健脾、和胃安神的指导思想,显示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优势。临床观察表明养胃安神汤联合艾司唑仑片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艾司唑仑片治疗,疗效持久稳定,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潘集阳.睡眠障碍临床诊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93-94.
[2]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中国精神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