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筋惕肉目闰范畴。体针配合电针、水针穴位注射、耳穴贴敷压籽法和口服盐酸卡马西平片四联疗法中,针刺所选穴位多为面神经干所过之处的穴位,针刺可疏通经络,进而达到调节局部经气,促进血液运行[3]。《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面部肌肉筋失所养与肝密切相关。面肌痉挛的部位多在面口,为阳明经所主。双侧合谷、太冲(四关穴)为大肠经、肝经原穴,借助针刺的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4],配合电针可以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的特性,调整患部经气,加速恢复其功能。配合水针穴位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可以对穴位形成持久的刺激,提高刺激强度,延长针刺作用于穴位的时间,增强了活血行气止痉效果[5]。耳穴贴敷压籽所用神门、脑、 皮质下可益脑镇痉,调和营血,通经活络。面颊、口、眼为对症选穴,调节神经系统,与肝配用可疏风解痉;贴敷王不留行籽亦有通经活络之用。盐酸卡马西平作为常规治疗面肌痉挛的药物,单用时需较大剂量才能维持疗效,存在耐药性及毒副作用[6],如果作为辅助用药,痉挛缓解或减轻即减量停药,不存在患者不耐受和耐药性之虞。 临床观察表明,体针配合电针、水针穴位注射、耳穴贴敷压籽法和口服盐酸卡马西平片四联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显著,而且患病时间越短,痉挛的范围越小,治疗效果越好;相反,病程越长,范围越广,则效果越差。面肌痉挛非常顽固,如不注意保养,容易复发。所以要提醒患者重视本病,治疗后注意保暖,精神愉快,劳逸结合,同时加强体育锻炼,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1-92.
[2]刘学宽,李光华.三叉神经痛与面神经疾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8.
[3]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
[4]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8-139.
[5]郭国华.实用袖珍中药辞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6-247.
[6]徐淑云.临床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3-184.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