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小儿急慢惊风,速以男左女右之手第二指屈勾拳,取其第一节缝头,用麻子大艾炷一丸灸之即愈,危者二、三壮。此法,本堂试用,万无一失,其应效如响(李宪《德生堂经验方》)。”[1]“灸小儿急慢惊风,于两足大指甲肉间灸三、五壮,须是立灸即效(《王氏手集》)。”[1]治慢惊……,前件药如俱用不效,危困可忧,须诊太冲脉,未绝,当灸百会,取前后发际两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汤民望《婴孩妙诀》)。”[1] 巫术疗法:《永乐大典》中记载的是明初以前的儿科治疗方法,因受时代的局限,其中一些治法带有巫术性质。如小儿卒死门 :“用牵牛临鼻上二百息,牛舐必差(《千金要方》)。”[1],“治骨鲠,口称‘鸬鹚、鸬鹚’,则下。又方:烧鱼网灰,服方寸匕。《必效方》:取鱼网覆头,立下(《千金要方》)。”[1]“治蜂蜇毒方:取瓦子摩其上,唾二七遍,置瓦子故处(《千金要方》)。”[1]小儿鬼持门:“治鬼持,用虎睛爪并指骨毛,以系小儿臂上辟恶鬼(《图经》)。”[1]“治小儿未满月,惊着似中风欲死者。用朱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五心上,立差。最有神验(《斗门方》)。”[1]这些方法皆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生物相克的原理,格物知理,推衍而出,蕴含着自然的属性。
食物禁忌:《永乐大典》中也记载了一些小儿饮食禁忌。如服大豆屑,忌食猪肉。炒豆不得与一岁以上、十岁以下小儿食。“食竟啖猪肉,必拥气死(《千金要方》)”[1];“栗实饲孩儿,令齿不生。蕨,小儿食之,脚弱不行。越瓜,白瓜也。不益小儿,天行病后不可食。又不得与牛乳酪及同餐,及空心食,令人心痛(《本草注》)”[1];“凡小儿慎忌:不可多食栗,令肾气弱而行迟。不可食黍米饭,立无力。不可食蕨,亦立无力。不可食鸡肉,腹中有虫。不可食越瓜,发动故疾。不可食胡瓜(黄瓜也),滑中生虫。不可食芡,令不能行。不可食荞麦,令发落。不可食凫茈,令脐下痛。不可食鲟鱼,令腹有癖(栖真子《婴童宝鉴》)。”[1]
校勘现存儿科古籍
现存《永乐大典》收录明以前儿科文献约130余种,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基本保存了古医书原貌,故对校勘传世儿科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以《永乐大典》所载《钱氏小儿方》与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的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作对校,举例如下。
例一,《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慢惊”:“钱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即死。久即脾肾俱虚。”[1]按:“脾肾俱虚”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作“脾胃俱虚”[2]。“脾胃”连类而误,因后文有“用凉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钱氏以地黄丸补肾”可证。
例二,《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论补下不同”:“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而咯血。医以桔梗汤及防己丸治之不愈。其涎上攻,吐喘不止。请钱氏,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肺散、补脾散治之”[1]。按:“补肺散、补脾散”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作“补肺汤、补肺散”[2],“脾”作“肺”是涉上而讹,下文“故依法只宜下痰,后补脾肺”可证。
例三,《永乐大典》引《钱氏小儿方》“羌活膏” [1],有羌活、川芎、人参、藿香、沉香、木香等24味药。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缺沉香一味。《永乐大典》本在方后附有辨“鸡舌香”是“番枣核”还是“母丁香”之文,而人卫版《小儿药证直诀》无,是为脱文。
综上所述,《永乐大典》中所载的儿科文献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不少儿科古籍今已佚失,有不少儿科医术、医方今亦失传,故可以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加以辑佚,并可从中发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儿科方药、治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