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现存 永乐大典 儿科文献研究

妄行,气逆即血随气上,故令吐血(《巢元方病源》)”[1];“心主血脉。心脏有热,热乘于血,血性得热,流散妄行,不依常度,其流渗于大小肠者,故大小便血也(《巢元方病源》)。”[1]嗽血有方而无论。小儿大小便异常除上述的便血外,还有大小便不通、大小便数及大便青。如“小儿大小便不利者,脏腑冷热不调,大肠有游气,气壅在大小肠不得宣散,故大小便涩不流利也(《巢元方病源》)”[1];“其脾胃气弱,大小肠偏虚,下焦偏冷,不能制于水谷者,故令大小便数也(孙思邈《千金要方》)”[1];“夫小儿大便青者,因惊气及脾气不和,大肠虚冷,乳食不消,冷气搏于糟粕,故令大便青色也(《太平圣惠方》)。”[1]而其余一些杂症,如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等,多用医理结合运气、鬼神之说来解释。

    儿科方药及治法

    方剂:现存《永乐大典》中共收录了儿科方剂约1 600首,其中有关治疗惊风惊悸的方剂达750多首,约占46.8%;治疗丹病的方剂330多首,约占20.7%;小儿出血方约120首,约占7.5%;大小便异常方约150首(不包括便血方),约占9.4%;小儿杂证方约250首,约占15.6%。其中单方324首,约占总数的20%。以上有些方剂的制法、服法与现今通用的方法有很大不同。例如先酒煎成膏,再入药末为丸。治小儿惊风痫病,手足搐搦的乌犀丸(《御药院方》)[1],天南星、白附子、干蝎、乌犀角、天麻、白花蛇,以上六味为细末,以无灰酒一小盏,同入银器内煎,令稠,再将后七味:牛黄、麝香、腻粉、龙脑、朱砂、水银、虎睛,研匀,入前膏子,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用竹沥下,不拘时候。又如用鱼(作载体)蒸药:治少小咳唾中有血的款冬汤(《婴孺方》)[1],款冬花、干姜、阿胶、吴茱萸、桂心、艾、鲤鱼,右杵细,酒和,置鱼肚中,铜器中蒸熟取汁。大人服一升,小儿一合。又如用汤剂送服丸剂:用千金散作汤送服长生丸(《杨家藏方》)[1],治疗小儿惊风。

    特殊疗法:儿科方除了内服外,还有涂法、绞汁外敷法、汤浴法、令药入乳哺儿法、吹鼻法、握丸法、蜞针法等。

    ①涂法:“治诸丹,蓝靛涂上即消(《卫生至宝》)。”[1]

    ②绞汁外敷法:“治丹毒,绕腰即杀人。马齿苋捣细绞汁傅之(《卫生至宝》)。”[1]

    ③汤浴法:“用燕窠与燕屎同多少,以作汤浴

儿,疗惊邪也(《陶隐居》)。”[1]

    ④令药入乳哺儿法:“乳母食后,捏去奶汁尽,方澄,服半盏许,即仰卧,霎时,令药入乳之络。次令儿吃数口,不过饱,此乃良法也(汤民望《婴孩妙诀总要》)。”[1]

    ⑤吹鼻法:“(妙圣散)以笔管吹在儿鼻中,候两手定,兼服诸惊风药(《圣济总录》)。”[1]

    ⑥握丸法:“握宣丸,治小儿大小便难,呕吐,药食不下,命在顷刻。巴豆、硫磺、良姜、附子、槟榔、甘遂,右为细末,粟米饭和丸,绿豆大。用椒汤洗小儿,男左女右手握之,用棉裹定。看行数多少置药,洗去不用即止(《田氏保婴集》)。”[1]

    ⑦蜞针法:“蜞针法:取肿,用水蜞数条,以青苔盖覆,或湿纸亦可,去血即消,未消再用。瘅毒满身遍黑,入腹、入阴难治(危亦林《得效方》)。”[1]

    除治病方外,还有预防方。如“治小儿注唇膏:常服永不生风痰,正心无惊,面多红润,唇脸如丹;常服无疳积、诸癖疾患(《张氏家传》)。”[1]其中蕴含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灸法: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载灸法约10余处,如 “治急慢惊风危极不可救,先当两乳头上,男左女右灸三壮,次灸囟会三壮,手足大指当甲角,以物缚两手作一处,以艾骑缝灸,男近左边,女近右边,半甲半肉之间,灸三壮,先脚后手,可治阴阳诸痫病(《孙氏仁存活法秘方》)。”[1]“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现存版本对比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