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药毒、小儿多困,卷1037载小儿诸丹。其中惊风及小儿诸丹内容尤为丰富,不仅病证分类详细,其论述病因病机之深刻明晰,罗列方药治法之丰富多彩,足以使人叹为观止。试举例如下。 惊风:按照病情的逐渐深入分为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和慢肝风,并详细论述了诸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病位。“阳痫急惊,阳动而速,身热脉浮,口中气热,大便实而小便赤,或食或不食,其病在腑而易治也。阴痫慢惊,阴静而缓,身凉脉沉,口中气冷,大便泻而小便青,或吐或不吐,其病在脏,故难治也(郑端友《全婴方》)。”[1]从症状、体征、病位等方面对急慢惊风进行了鉴别诊断性阐述。 “慢脾风之候,面青额汗,舌短头低,眼合不开,困睡中摇头吐舌,频呕腥臭,噤口咬牙,手足微搐而不收。或身冷,或身温而四肢冷。其脉沉微,阴气急(影印本为“极”)盛,胃气极虚,十救一二。盖由慢惊之后,吐泻损脾,病传已极,总归虚处,惟脾所受,故曰脾风(杨仁斋《直指方》)。”[1]“孩儿眼涩羞明日,春不宣兮夏不通。秋被毒风伤肺得,次传肝肾别寻屣。此病肺与肝相克,见日眼不开,未出月有目肿者,或出血者(《幼幼新书·小儿形证论》)。”[1]这两段引文详述了慢脾风和慢肝风的症状、病因和病机。除以上惊风分类法外,还有一种按五脏分类的方法:“一、肝藏惊风,令小儿非时窜上眼睛,手脚冷;二、肾藏惊风,令儿啮齿,面色赤;三、脾藏惊风,令儿夜啼,白日多睡;四、心藏惊风,令儿发心热,四肢逆冷;五、肺藏惊风,令儿口内热喘,出气细微。五藏惊邪,皆因惊风传受,缘初惊有涎,涎在鬲上不发,或即涎潮,藏腑入惊邪也。日久不医,致传邪气入于心肺,或传肝脾肾也(《巢元方病源》)。”[1]对不同脏腑的惊风症状、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进行阐述。从上可见,明初以前的医家对小儿惊风一病已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小儿诸丹:分类之详在古医籍中鲜见。共收录小儿丹病39种,包括土虺丹、眼丹、五色丹、伊火丹、火丹、茱萸丹、赤丹、白丹、黑丹、天雷丹、天火丹、殃火丹、神气丹、神火丹、神灶丹、鬼火丹、野火丹、骨火丹、家火丹、火丹、萤火丹、朱田火丹、胡吹灶丹、胡漏灶丹、土灶丹、天灶火丹、废灶火丹、尿灶火丹、野灶丹、大孕丹、尔朱丹、私灶丹、烟火丹、飞灶丹、吉灶丹、水丹、惊丹、赤流、赤游风。丹病的命名主要根据丹起始所发部位及丹的形态和色泽。
①按照部位命名:“伊火丹从两胁起,神灶丹从肚起,尿灶丹从踝起,胡吹灶丹从阴囊上起,天火丹从腹背遍身起,天雷丹从头项起,火丹从背脊起,胡漏灶丹从脐中起,废灶丹从曲臂起,神气丹从头背上起,土灶丹从阴踝起,朱黄丹赤豆色遍身上起,萤火丹从耳起,野灶丹从背脊起,鬼火丹从面上起(《颅囟经》)。”[1]“土虺丹发两手指作红丝,迤渐下行至关节便杀人(《养生必用方》)。”[1]“小儿眼卒然赤肿生翳,至有十数翳者,名眼丹,方迟救之必能损目(《洪氏集验方》)。”[1]
②根据色泽命名:如赤丹、白丹、黑丹。“此谓丹之纯赤色者,则是热毒搏血气所为也(《巢元方病源》)。”[1]“丹发初是热毒挟风,热搏于血,积蒸发赤也。热轻而挟风多者,则其色微白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黑丹者,由风毒伤于肌肉,故令色黑也。初发痒痛,或肿为微黑色也(《太平圣惠方》)。”[1]
③按形态命名:如火丹、茱萸丹。“火丹之状,往往如伤赤着身而日渐大者,谓之火丹也(《巢元方病源》)。”[1]“夫小儿赤丹者,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初发疹起大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生粟,色如鸡冠,故谓之赤丹,亦名茱萸丹也(《太平圣惠方》)。”[1]
丹病的分类虽然详细,但名称比较杂乱,理论体系还不太成熟。
除了惊风、小儿诸丹6卷外,其余2卷内容比较零散,包括有小儿不同部位的出血证、小儿大小便的异常及一些小儿杂证。小儿出血证分4种:衄血、吐血、嗽血、便血。如“小儿热盛者,热乘于血,血随气发溢于鼻者谓之鼻衄(《巢元方病源》)”[1];“小儿吐血者,是有热,气盛而血虚,热乘于血,血性得热则流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