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言:南齐陶隐居(即陶弘景)和宋代钱乙。 卷976引儿科文献23种,其中4种前已有所载,其余19种中存世的有11种:《肘后方》(晋·葛洪,又名《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王衮等)、《万全护命方》(宋·杨康侯)、《管见良方》(宋·陈自明,又名《管见大全良方》或《备急管见大全良方》)、《卫生家宝》(宋·张永)、《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又名《医方精要宣明论》)、《田氏保婴集》(元·撰者不详)、《御药院方》(元·原撰者佚名,许国桢等增订)、《得效方》(元·危亦林,又名《世医得效方》)、《卫生至宝》(成书年代不详,不署撰者,现存清刻本)。另8种为佚书:《宝庆方》、《经验普济加减方》(刘智)、《烟霞圣效方》(韩义和)、《效方》(施圆端)、《续刊经验良方》、《保婴集验名方》(刘世荣)、《活法秘方》(孙仁存)、《大方》(袁当时)。
卷978引儿科文献50种,其中26种前未载,这26种中现存13种,包括《附方》(宋·阎孝忠,附于《小儿药证直诀》之后)、《续易简方》(宋·施卢,撰者,《中医联目》和《医籍辞典》均作“施发”)、《良方》(宋·沈括)、《旅舍备要》(宋·董汲)、《圣济总录》(宋·赵佶)、《洪氏集验方》(宋·洪遵)、《杨家藏方》(宋·杨)、《史载之方》(宋·史堪)、《急救仙方》(宋·撰者不详)、《儒门事亲》(金·张子和)、《活幼口议》(元·曾世荣)、《卫生宝鉴》(元·罗天益)、《玄门内照》(托名华佗撰,又名《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其余13种为佚书,有《养生必用》、《万全方》、《医学证类》(僧本璇)、《玉诀方》(又名《小儿玉诀》)、《保生信效方》、《聚宝方》、《野田多效方》(段奇)、《赵氏家传(方)》、《长沙医者胡氏家传(方)》、《安师传(方)》、《长沙医者相焉传(方)》、《长沙医者丁安中传(方)》、《长沙医者易忠信传(方)》。
其余5卷所引文献与上3卷大多相同,不同的有32种,其中现存的有7种:《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养子直诀》(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卷一为“养子直诀”)、《十便良方》(宋·郭坦)、《如宜方》(元·艾元英)、《鸡峰方》(宋·张锐,又名《鸡峰普济方》)、《澹寮方》(元·释继洪,又名《澹寮集验方》)、《瑞竹堂方》(元·沙图穆苏,又名《瑞竹堂经验方》)。亡佚的有25种:《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说东汉·卫汛撰)、《必效方》(唐·孟诜)、《子母秘录》(唐·许仁)、《姚和众方》(疑即《延龄至宝方》,唐·姚和众撰)、《广济方》(唐·李隆基)、《古今录验》(唐·甄权)、《食疗本草》(唐·孟诜)、《兵部手集(方)》(唐·李绛,佚文收入《外台秘要方》)、《九龠卫生(方)》(宋·赵士纡,又作赵士衍,佚文收入《幼幼新书》、《本草纲目》)、《简要济众方》(宋·周应)、《钱氏补遗》(金·张洁古)、《经验良方》(阮霖)、《产乳
方》(杨氏)、《秘要指迷论》、《长沙医者李刚中传(方)》、《石壁经》、《备急纂要方》、《吉州医者传(方)》、《长沙医者毛彬传(方)》、《朱氏家传(方)》、《长沙医者丘松年传(方)》、《陶善化传(方)》、《国医李安仁传(方)》、《修真秘旨》、《五关贯珍珠囊》。另有两处引医家言:唐代孟诜和陈藏器。 载录儿科病证
现存《永乐大典》收录的儿科文献中共载有儿科病证30多种,卷975、976、978、980均论述小儿急慢惊风,卷981载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卷1033载小儿衄血、小儿吐血、小儿嗽血、小儿便血及大小便异常,卷1036载小儿卒死、小儿卒暴中恶、小儿鬼持、小儿疰、小儿尸注、小儿蛊疰、小儿颠扑损瘀、小儿骨鲠、小儿食土、小儿落水、小儿狐臭、小儿诸虫咬、小儿灭瘢痕、小儿中水毒、小儿中食毒、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