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
|
【关键词】 骨折
踝关节骨折是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于间接暴力引起,常发生在体育锻炼、剧烈劳动等情况中[1]。踝关节是下肢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可以承受约为体重5倍的重量,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其稳定性和灵活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治疗不当将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踝关节骨折的复位要求也很高。
1 踝关节的解剖特点
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体所构成。胫骨远端内侧突出部分为内踝,后缘呈唇状突起为后踝,腓骨远端突出部分为外踝。由内踝、外踝和胫骨下端关节面构成踝穴,包容距骨体。距骨体前方较宽,后方略窄,踝关节背伸时,距骨体与踝穴适应性好,踝关节较稳定;跖屈时,距骨体与踝穴的间隙增大,因而活动度亦大,使踝关节相对不稳定,这是踝关节在跖屈位容易发生骨折的解剖因素。有人将距骨在踝关节内的屈伸活动比喻为圆锥体在踝穴内滚动,此圆锥体底面朝向外侧,顶面朝向内侧,足跖屈时内旋,背伸时外旋[2]。
踝关节另有三组主要韧带参与稳定关节。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和距骨后方,是踝部最薄弱的韧带;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横韧带,有两条,分别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胫骨、腓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3]。
2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踝关节属屈戌关节,为骨与韧带组成的坚强复合体,以适应踝关节运动的灵活性及承受来自各方向的不同应力。由于受伤机制的不同,骨折表现各异。随着对踝关节解剖、功能、生物力学特性及其受伤机理认识的深入,分型方法更加注重综合因素,如足受伤时的姿势,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韧带与骨折间的联系,骨折的过程和程度等。目前临床中公认和最常用分型有三种:LaugeHansen(LH)分型、DanisWeber分型、AshurstBromer分型。分型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掌握骨折的受伤机制,从而指导治疗。
2.1 AshurstBromer分型 最早的分型是按照病因即受伤时外力的性质进行分类的。AshurstBromer分类法将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四型[4]:外展型、外旋型、内收型和垂直压缩型。其中,外展型分为三度,Ⅰ度:单纯内踝骨折;Ⅱ度:内踝骨折伴腓骨骨折;Ⅲ度:胫骨远端骨折和腓骨骨折。外旋型分三度,Ⅰ度:单纯腓骨骨折;Ⅱ度:腓骨骨折伴内踝骨折或内侧副韧带损伤;Ⅲ度:在Ⅱ度骨折基础上,暴力继续作用致后踝骨折。内收型分三度,Ⅰ度:单纯外踝横行骨折;Ⅱ度:外踝骨折伴内踝骨折;Ⅲ度:外踝骨折伴后踝骨折或胫骨远端骨折。垂直压缩型分三度,Ⅰ度:胫骨远端负重面骨折;Ⅱ度:胫骨远端关节面粉碎性骨折;Ⅲ度:胫骨远端“Y”型或“T”型骨折。此分类方法纯属描述性,不能很好地反映踝关节损伤的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较难估计预后和指导治疗。
2.2 LaugeHansen分型 LaugeHansen(LH)分型是1950年丹麦的LaugeHansen[5,6]通过尸体实验研究了踝关节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创伤病理后提出的分型方法,按受伤时患足所处的位置、致足损伤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骨和韧带损伤的程度分为旋后(内翻)外旋型(SE),旋前(外翻)外旋型(PE),旋后内收型(SA),旋前外展型(PA),旋前背屈型(PD)五类,每类名称的前半部分指受伤时足所处的位置,后半部分指所受暴力的方向。每种分型又根据骨和韧带损伤的程度分度,旋后外旋型分四度,Ⅰ度:下胫腓前韧带的撕裂;Ⅱ度:Ⅰ度伴腓骨在下胫腓联合处的斜形或螺旋型骨折;Ⅲ度:Ⅱ度伴后踝骨折或下胫腓后韧带撕裂;Ⅳ度:Ⅲ度伴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旋前外旋型分四度,Ⅰ度: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Ⅱ度:Ⅰ度伴下胫腓前韧带损伤;Ⅲ度:Ⅱ度伴外踝上方螺旋骨折;Ⅳ度:Ⅲ度伴下胫腓后韧带损伤。旋后内收型分两度,Ⅰ度:外踝撕脱性骨折或外侧副韧带损伤;Ⅱ度:[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损伤大鼠胫骨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改变 下一个医学论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现存版本对比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