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周密笔记杂著中的医药学史料择述

极有效验。书中还详述方法云:取少许熊胆用清水略调开,加冰片少许,用以治疗目障眼翳。如目痒目赤,则加生姜粉适量,时点滴患目。在周密的笔下,还可见其他的眼科方药,如用冬青叶、黄连煎后取汁浓缩,加冰片收膏点眼;用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等,都是他的经验之谈。《齐东野语·疽阴阳证》一文中载,周密族伯背生痈疽,诸医皆诊为火毒,以寒凉之剂治之不效,后求治于祝姓疡医,服伏火朱砂及三建汤而愈,文中探讨了中医的阴阳寒热,指出对痈疽之症亦应辨证施治,不能以火毒统而论之的医理。《志雅堂杂钞》中,还有一则治疗痈疽恶疮初起方,用当归须、黄柏皮、羌活三味为细末,以金银花藤捣汁调敷疮头周围,可收毒托脓,消肿敛疮。周密曾因夏湿生足疡不愈而引发臁疮,敷糁膏濯至冬,仍糜烂不愈,痛痒杂作。友人俞和父见他蹒跚不便,便告诉他用淡齑水洗涤疮面后,用“驻车丸”研细,加乳香少许外敷,数日后果痊。驻车丸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连、干姜、当归、阿胶等药物组成,是中医治疗下痢脓血、腹痛滞下的方剂。中医外科学认为臁疮多由湿热下注,浸淫肌肤,瘀血凝滞经络而为患。以内服药外用治疮疡,正是中医异病同治治则的活用。《齐东野语·小儿疮痘》里,周密记录了当时儿女皆发痘疮,民间用狗蝇擂细后醅酒调服,治疗小儿痘疮的验方。他的次女出天花后,目不辨人,遍尝诸药半月不验。后得一老医的食疗方,用蛇蜕一具焙干,天花粉研末,置羊肝内,用米泔煮熟食之,旬余而目盲之疾遂除[3]。在周密的笔记杂著中,常可见用成方加减治疗某些疾病的医案。如用白虎汤加麦冬治疗中暑血淋,用平胃散加丁香、砂仁治寒湿背痛,用苏合香丸麻油调服治卒中昏迷等,均值得在临床探究。据专家的统计,仅《志雅堂杂钞·医药》中,就收集了三十多条治疗各科病症的方药,如五健丹治血虚气虚头晕,用全蝎去毒为末治耳聋等,都实用易取,疗效确凿[4]。

    宋代中医药学文化洋洋大观,特别是针灸学更是学说宏富,名医辈出。周密在《齐东野语·针砭》中,历数了前代针灸学的验案和宋代的针灸史料。文中载有一精于针术的张总管,其徒为一侍姬治疗脾血症时,针滞在足踝部而不出,急召总管至。张只于患者的手腕处刺一针,“外踝之针跃而出”,传神之笔,写尽高超针医的风采。《癸辛杂识·宋彦举针法》中,记载了另外两位针灸医生的医案:宋彦举“针法通神,又能运气”,用补泻之法治病,“病愈而气血流通”。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脓血淋漓,医皆不效。有位邱经历医生,精于针刺之法,“与针刺委中及女膝穴,是夕脓血即止,旬日后颔骨蜕去,别生新者。”北宋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周密也记录了试针铜人的精巧:外涂黄腊,内容水银,医工考试时按照穴位进针,刺中后针入而水银出。从书中的描写来看,似乎是按比例缩小的针灸铜人。在《近世名医》中,周密详载了当时的名医严三点、王继先、邢氏等人,察夫脉而知妻死,未孕而知产亡的精湛的脉诊医术,他评价说:“其别有观形察色之术,姑假此以神其术,初不在脉也。”认为尽管这些医家的脉诊高超,实际上亦是四诊合参,当是中肯之言。他如《曝日》中所记载的负暄即冬日里日光浴的保健方法,《昼寝》中所说的午睡习俗;《解颐》中,以宋代盛度登第后,

其父喜甚,颐解而卒的事例,说明过喜则气缓而脱颐致死等,都是宋代中医养生文化的实录。

【参考文献】
  1 陶御风,朱邦贤编著.历代笔记医事别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

2 宋·周 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225.

3 宋·周 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8.303,67.

4 李良松,郭洪涛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 [M].厦门:厦门大 学出版社,1990.295.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