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建国前岭南中医喉科文献整理初探

要》在喉科疾病的治疗中以甘桔汤为主方,方用苦梗、甘草,也注意内服与外吹结合,共载吹药方9首,其中“玉龙散”一方,共出现11次,方用人中白、 煅硼砂、竹蜂4只 (在竹内黑色者是也)、青黛、玄明粉、川连、山豆根。《喉证指南》认为咽喉证无论寒热,总宜宣肺,不宣肺则热不退,寒必敛,加味甘桔汤、郑梅涧的紫地汤是要药,后列喉科吹药21首,内外结合,灵活使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喉科讲义》中以清咽散为喉症总方,包括荆芥、薄荷、炒僵蚕、桔梗、生甘草、防风、前胡、枳壳。使用吹药方珍珠捷妙散、清凉散等配合治疗。由此可见,岭南医家在治疗喉病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案,临证之时,无须慌乱,根据辨证随证加减配合,治疗有的放矢。

    4.喉病用针,谨慎小心

    最早将针灸应用于喉病的专著,应属安徽医家郑梅涧的《重楼玉钥》,该书下卷几乎占全书内容的一半,重点论述针灸法在咽喉口齿及一些病症中的应用。岭南喉科专书中也有关于针灸的应用,但医家门对于喉病使用针灸持有不同的看法。《喉证图说》中云:“针灸非轻易用不如不用。”认为喉病常可引邪入犯,酿成危候,此时误用针灸,易使人毙命。但作者也不是说禁止针灸,在喉科图谱的解释中他谈到:“义喉,此症火毒生于眶上或两耳下,肿以针刺,三五七口出血而愈。”《喉舌备要》认为:“结核成脓用针刺。”《喉证指南》则主张在必要之时,非针灸不可,书中说道:“喉风诸证,皆由肺胃脏腑深受风邪郁热,……结成种种热毒,非用针法开导经络,以助药力,难期速效。”总之,多数医家认为针刺可行,但应用时须认真辨证,谨慎小心。

    总  结

    岭南医学博大精深,中医药古籍内涵丰富的仁心治术,理论与实践交融,经典与流派并蓄,为岭南地区的卫生保健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喉科文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目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理和保护势在必行,令人欣慰的是,文献工作者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抢救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孤本珍本书籍,使后人得以睹其原貌,领略其真谛。但是,岭南中医药古籍的抢救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更多的后备青年投入到浩如烟海的古籍整理工作当中,因此培养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文献专业人才也是此项任务中关键的一环。这样,组成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术梯队 ,既能发挥集体的工作效率,又能体现古籍整理工作的持久性。根据目前文献整理的现状,笔者认为,今后文献整理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岭南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③要重视疾病史的研究;④要重视数据库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周兆章.喉症指南[O].清光绪十八年任辰(1892)顺德龙山乡桃盛京果店刻本.

2 广东藩属.喉舌备要[O].清光绪十二年丙戊经文堂刻本.

3 陈绍枚.喉症图说[O].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知新报馆活字本.

4 古昭典.喉科学讲义[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铅印本, 1927.

5 佚 名.七十二种喉症图说[M].广州:广东中医专刊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6 邬宝杰.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喉科讲义[M].广州:广东光汉中医药专门学校铅印本,1931.

7 徐延祚.医粹精言[O].清光绪二十三年丙申(1896年)奉天铁如意轩刻本,见:铁如意轩医书四本.

8 鲍相.增订验方新编十八卷[O].光绪十八年香港万卷藏书楼铅印本.上海商务印刷馆铅印本.

9 刘 渊.医学纂要[O].清乾隆四年已未(1739年)瀚宝楼刻本.

10 梁长虹,龙晓生.鼻咽癌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