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原编所载未尽纯粹,所以另增入窦氏神验方二十七条。”[8]该书中喉科各症还另有附图。又如清乾隆年间医家刘渊所著的《医学纂要》中云:“喉痹一症,在古方书虽有十八种之辨,而悉指其由火热所生。夫火有真假,不可不认,如实火可清者,即真火也;虚火不宜清者,即阴虚水亏之症,假火也。又如阴虚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亦假火也。须分寒热虚实之辨。”[9]综合性医书中的论述虽没有喉科专著中那么系统完整,但多为医家临症救治之心得,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岭南中医喉科的内容。 另外,在其他一些图书里可能也有记载关于早期的岭南中医喉科文献。如1923年Thomson[10]在广州报道了90例颈淋巴结转移癌,推测来自鼻咽部。
岭南医家诊疗喉科疾病特色
1.重视脏窍,强调整体
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它通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学说,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上下、器质、机体、环境等都统一为一个整体。《望诊尊经·叙》云:“着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由于五官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以及脏腑络属关系,形成了中医五官疾病的特殊的辨证方法——脏窍结合”在岭南喉科专书中,关于知外揣内的内容相当多,尤以《喉舌备要》最为重视,书中说:“夫咽喉之症,皆由五脏六腑发来。脏腑生病,其形色见于咽喉”,“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各载五行,各行五色。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色者,青赤黄白黑也。……开其口一观喉中形色,即知其由何脏中发来……”见微而知著,完全体现中医学整体观的理论。又如《喉症指南》中:“唇乃脾之应,热症唇红,润者热轻,燥者热重。寒症唇白,燥者寒轻,润者寒重。鼻孔乃肺之窍,干燥肺有热也。”这些都提示我们在治疗现今喉科疾病当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要时时注意中医的整体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古人治疗喉病的精髓。
2.注重辨证,经络为先
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所显现的症状,便知是何脏何经所病。回顾所查阅的岭南喉科医书,岭南医家在诊治喉科疾病时多善用此种方法,如《喉舌备要·喉痹》中说:“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少阴、阳明、厥阴皆有此症,具列于后,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喉舌备要·辨喉症经络治法》云:“盖口者脾之窍,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假如喉内左边先起,或红或白,或黄或黑,或有膜或无膜,有核无核,此皆属肝经发来之毒风热,当用甘桔汤加柴胡、白芍为君……”《喉证指南》在喉科辨证治疗上,作者“首推辨经络,次辨病形,次辨色脉,次辨寒热,次辨虚实,虚实既定,虽杂证百出,可一以贯之。人一身十二经中,惟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要不离乎肺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肺为诸脏之华盖,其气皆直透咽喉,故咽喉病,亦为肺胃之火为独盛。”认为咽喉疾病,人一身十二经中除膀胱经外,尽得以病之。凡咽喉病,两关及左尺脉多沉数有力,而其中又多属于足三阴经有病,从脏腑来讲,又总离不开肺胃。《一得集》中谈论到:“一阴一阳结而为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共络于喉,气盛则内结而肿胀,……痹者闭也。”《验方新编十八卷》更是提出了“喉证分经”。这些都是现今喉科值得借鉴的地方。
3.内外结合,各有主方
在喉科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岭南喉科医家虽然各具治疗特点和组方原则,但大多注重内服和外吹药物配合使用,如《喉证图说》以甲药为总散吹剂,包括龙骨、青黛、白芷、轻粉、夷茶、青皮、血竭、黄柏、桔梗、海螵蛸、元胡、大梅片。以戊药为总治,各药水药方,包括连翘、荆芥、川芎、
桔梗、赤芍、归尾、桑白、生军、白芷、防风、甘草、牛子、玄参、银花、花粉。《喉舌备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