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旨。据此东垣创立了补中益气汤。 东垣立补中益气汤的本旨是用黄芪来益皮毛、闭腠理,用人参补肺气,用甘草来泻心火,用白术来除胃中热,用升麻、柴胡来引黄芪、甘草之气味上行,用陈皮理胸中之气,用当归来和血。这就是用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的方法。而劳倦伤中之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因此应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随时时令而加减。如果饮食劳倦脾胃内伤发生在长夏湿热大胜之令,便成为暑伤胃气之病,治以清暑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发于秋燥之令,东垣称之为“肺之脾胃虚”,治用升阳益胃汤等;发于冬寒之令,东垣称之为“肾之脾胃虚”,治用沉香温胃丸。由此可见,东垣主张脾胃论病,但审因论治,随时令用药,灵活变通。甘温益气升阳是其主要成就,但其并未局限于此,这对现代临床也有很大的启发。
3.内伤饮食的治法用药
东垣重视胃气,他认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因此,治疗内伤饮食,应用消导药要有所宜禁。他尊崇易水张元素先生的枳术丸,此方用白术的甘温补脾胃之元气,用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用枳实来泄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并用荷叶以引胃气上升,烧饭协助白术滋养谷气,而补令胃厚。在枳术丸的基础上,东垣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创立了九首变方,其运用之灵活可见一斑。
东垣还指出,要“临病制方”、“随时令用药”。因为饮食所伤,不能笼统而言,应根据当前病情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以消导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到所伤饮食的或寒或热,与时令气候的相互关系,除消食外,要适当照顾时令配伍用药。
最后,东垣撰文“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发挥《内经》之旨。他认为应通过辨明“病气有余不足”来指导用药。“假令病气有余者,当急泻之以寒凉之剂,为邪气胜也;病气不足者,急当补之以辛甘温热之剂,此真气不足也。”(《内外伤辨惑论·说病形有余不足当补当泻之理》)并告诫医者,用药当本四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学习应用《内外伤辨惑论》
1.学习东垣的辨证论治方法
《内外伤辨惑论》的书名已清楚地点明内容是讲内伤与外感的鉴别。这种鉴别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特别是上卷13论,详尽论述了内伤与外感的区别,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因此,学习《内外伤辨惑论》在理解东垣学术理论的同时,应该把握东垣辨证论治的方法,才能在临床上避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2.联系经典,了解其学术渊源
众所周知,东垣师从张元素,张元素的医学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和《难经》。东垣在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对《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探讨,极为深刻。通观《内外伤辨惑论》全文,文章夹叙夹议,时时引用《内经》、《难经》的原文,进而进行阐述发挥,从而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因此,理解《内经》、《难经》中相关条文的意义,对理解东垣的思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掌握了东垣的脾胃理论也可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联系临床,掌握东垣制方用药的经验
我们学习古人的经典著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将古人好的经验运用到现代临床中来,在认识了东垣的理论内涵后,通过掌握东垣的组方用药经验,就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了。
本书共载方46首,这46首方并非全是东垣所创,其中包括活用仲景的瓜蒂散、五苓散。在这几十首方中有两大主方:其一就是东垣创制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其二是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先生的枳术丸。书中约有一半方剂是根据这两首方剂变化而来,且东垣每每详细介绍诸症的加减用药,可见其制方用方的灵活。读者在熟记东垣方剂的同时应该掌握其灵活运用的方法,才能在临床上随机应变,得心应手。
李东垣是“补土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