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五年来针灸医学史研究概述 |
|
13.
23 刘立公,顾 杰,杨韵华.时病瘟疫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38.
24 王 妮.针灸防治哮喘的文献研究[D].陕西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25 王全林.针灸补肾法的宋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2006.
26 李永宸,赖 文.针灸除疫,绩载史册——岭南医家针灸治疗鼠疫、霍乱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4,24(12):873.
27 刘立公,顾 杰.瘕积聚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5.
28 刘立公,顾 杰,方东行.瘤核赘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4):319.
29 李 云,查 炜.古代针灸歌赋论痛症[J].黑龙江中医药, 2002,(6):41.
30 韩 红.五官病针灸用穴技法五谈[J].吉林中医药,2006,26 (4):12.
31 王宇恒,常存库,黄寅焱.针灸疗法禁忌症的历史探究[J].针灸 临床杂志,2005,21(7):49.
32 李 戎.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J].中国针灸, 2002,22(8):571.
33 贺小英.针灸时间疗法的发展状况与述评[J].甘肃中医,2005, 18(8):30.
34 赵诚基.古代针灸“治未病”方法初探[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集,2005.
35 武晓冬,黄龙祥.古代针灸文献中有关症候群鉴别方法的探讨[J].针刺研究,2005,30(1):53.
36 魏 稼.张机的针灸学说[J].中医药通报,2005,4(1):15.
37 王家骜.张仲景的针灸特色[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2): 27.
38 王红云.浅述张仲景对针灸学的贡献[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3):14.
39 黄晓菁,李永堂.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 学报,2005,29(3):64.
40 安贺军.孙思邈对外科灸法的贡献[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 (2):46.
41 曹中兵,胡洁琳.浅析孙思邈灸法治风[J].时珍国医国药, 2004,15(4):240.
42 严善馀.试论王国瑞对针灸学的贡献[J].光明中医,2005,20 (2):29.
43 王千怀,王晓鹤.针灸临证方剂的创始人王执中[J].山西中医 学院学报,2005,6(1):16.
44 严善馀.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 (12):2163. (12):49.
46 余雪琴.杨继洲论灸疗[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5(1): 53.
47 高希言,马巧琳.论杨继洲对灸法的贡献[J].中国针灸,2006,26(6):451.
48 俞昌德,俞兰英,王 艳.楼英的针灸学说[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4):62.
49 袁宜勤,王泽涛.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4):30.
50 赵欣纪,赵长衍,高希言.陆瘦燕对针灸学术的贡献[J].河南中医,2003,23(9)“12.
51 李广钧.《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J].北京中医,2006,25 (12):727.
52 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 西中医药,2006,37(10):45.
53 王小平.《内经》针灸调经原理初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29(2):105.
54 徐 晖,许银珊,刘清国.《内经》刺禁初探[J].山西中医,2007, 23(1):42.
5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王粲死于大疫非死于麻风考 下一个医学论文: 牛蒡子汤治疗脾虚痰湿型膝骨关节滑膜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