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当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书中时有只列义项而书证阙如或书证晚出之处,这是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马王堆古医书中的异文(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有些可以被称为始见书的用例正是《大字典》中所欠缺者,尽可补其不足。本文收集了19例异文予以整理,供读者使用之时及作者再版修订时参考。
【关键词】 马王堆 古医书 异文 汉语大字典 书证
书证,是指字典、词典中可以印证释义的语言材料,是编纂一部字典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是当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是我国文字史和字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汉语专用工具书。该书在编纂中不仅收录了传世文献中的资料,对于出土简帛中的资料(包括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也将其纳入书中。
可是,《大字典》在释义中,时有只列义项而书证阙如或书证晚出之处,这是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字典中所汇集某字的义项是由文献使用的实例中归纳出来的,只有义项,没有书证,何以认定其释义的依据?书证晚出,又怎能体现语言演变的规律?而我们在对马王堆古医书中的异文(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一些可以被称为始见书的用例正是《大字典》中所欠缺者,尽可补其不足。在此提出,以期读者使用之时及作者再版修订时参考。
本文所据帛书版本为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四);所据古音,皆依唐作藩先生所编《上古音手册》,手册中未有者,则依段玉裁:“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1]的理论,以同声符字系连;本文所论当补的书证用例,一定是在帛书中反复出现2次以上,并已被专家们认定无疑义者;每种使用,都做了穷尽性的统计。
另外,在张家山出土的古医简是与马王堆古医书有着密切联系的书籍,有些书被认为是马王堆古医书中的不同版本,因此我们在谈到某一字词时,也将张家山医简中的用例统计在内。
有义无例类
即《大字典》只列出了义项,但无书证。说明《大字典》编写时资料的匮乏及对古医书相关资料的关注不够。
1.包——胞
《说文》:“包,象人裹妊。”可知“包”本为“胞”的初文,表胞胎、胞衣之义。这一用法,保存在了帛书中,共出现9次。举例如下:《杂疗方》40(数字为帛书中的行数,下同):“避小时、大时所在,以产月,视数多者狸(埋)包(胞)。”《胎产书》14:“凡治字者,以清水包(胞)。”按:《大字典》[2]“包”字条下首列了“包”字的该义项:“胎衣。后作胞。”并接连引用《说文》、《玉篇》及林义光《文源》的释义,但例证却一条未有。帛书中“包”的使用正可补其例证之不足。
2.莶——蔹
《说文·部》:“莶,白莶也。从佥声。蔹,莶或从敛。”“蔹”本是一种葡萄科藤本植物的泛称,因其颜色不同,而有白蔹、赤蔹、乌蔹等各种名称。帛书中白蔹出现了4次,其中2次用的是“莶”。用例如下: 《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271:“雎(疽)病:冶白莶(蔹)、黄蓍(耆)、芍乐(药)、桂、(姜)。”《病方》271:“骨雎(疽)倍白莶(蔹),肉雎(疽)倍黄蓍(耆)。” 还有2次用的是“蔹”。用例如下:《病方》275:“雎(疽),以白蔹、黄耆、芍药、甘草四物者(煮)。”《病方》283:“益(嗌)雎(疽)者,白蔹三,罢(百)合一,并冶。” 按:《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