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四诊:12月9日。12月6日经来,
经量增加,有小血块,腹不痛,口唇溃疡,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数,证属血瘀挟热,治宜清热除湿,消瘤化瘀。(1) 党参12g,陈皮4.5g,桃仁12g,仙灵脾12g,肉苁蓉12g,忍冬藤30g,连翘9g,赤芍9g,蒲公英30g,红藤12g,川楝子12g,三棱12g,莪术12g,月季花9g,石见穿15g,木馒头15g,地鳖虫9g,浙贝母12g,炙鳖甲12g,14剂。(2) 百通消,每次6粒,每日3次。 再予原法调治近2月,诸症减轻,2006年2月1日经来,量中,无血块,无腹痛,腰略酸,2月10日B超复查,子宫大小正常,双附件未见明显包块。继续治疗,以巩固疗效。经辨证治疗3个月左右,卵巢内异囊肿消除,随访1年余,没有复发迹象。讨 论
基于中医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视为瘕、积聚范畴的认识,陈师认为本病的形成,总与冲任失调、脾肾不足、气失宣达、血行瘀滞等内在因素有关。每遇经期产后,包括人流、药流,或内伤生冷,或外感风寒,或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或积劳积弱而致寒凝血涩、气逆血留、气虚血滞,常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且正气虚弱是形成本病的关键。良性肿瘤一旦形成,邪气愈盛,正气愈伤,久而久之则形成邪盛正虚,虚实错杂之痼疾。因此在治疗原则上,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气血,令其调适,而致和平”的观点,运用中医升降开合的理论创制的一套疗法,提出了疏肝理气、消瘀散结和补肾健脾三法并举的百通疗法。在方案的制定中,特别注意引经药概念的导入,即肝藏血、主疏泄、为冲任之本、为女子之先天,而肌瘤、肌腺瘤的病位又乃肝经循行所过。在方案中加入夏枯草、月季花等肝经药物,意在调理冲任的同时,引诸药循经络直达病所,以增强平消抑制妇科良性肿瘤增长的功效。同时,陈师认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偏于实证,临床寒热均有,由于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入睡时间比较晚,进食油腻辛辣之品较多,所以瘀久化热者较多,瘀久化寒者相对较少,故治疗上除活血化瘀之外,需加用清热凉血之品。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则与以上二者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往往见于肾阳不足、肾气虚弱,手术后复发者因手术造成气血虚弱,故虚症较多,所以治疗上多采用补肾温阳、健脾除湿之法。另外,还根据临床中最为常见证候,如兼有气郁、痰凝、疼痛、出血等,作了一些加减提示。
在治疗过程中,陈师坚持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充分运用辨病与辨证结合、个性与共性相参、整体调节的中医治病理念,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因人施治,标本兼顾,攻补兼施,既突出了个性化治疗,又对患者机体进行了全面调节,既减轻了病痛,又避免了对肠胃的损伤,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的优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