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京门、维道、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饮食量大者加内庭。显效20.59%,有效47.06%,无效32.35%,总有效率67.65%。 2.专方取穴
雷氏[11]选梁丘、公孙两穴对42 例肥胖症进行治疗, 观察3 个疗程。结果14 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8%。孙岚云[12]用针刺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单纯性肥胖118 例,针刺取穴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天枢、带脉、气海、中脘,取得良好效果。蔡春沉[13]用体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肥胖50例,体穴取天枢、气海、足三里、太白、减肥穴(位于脐下3寸,旁开3寸),经1 个疗程(1个月),有效率为84.0 %。沈洁[14]针刺华佗夹脊穴(第3 胸椎至第5 腰椎) 治疗单纯性肥胖30 例,经15次治疗(1次/天),有效率90.0%。胡氏水穴[15]是由四川省名老中医胡玲香创立的。水穴源自于《素问·水热穴论》:“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以出入也。”胡玲香提出调整水液代谢以达到减肥的作用。
针灸治疗肥胖的理论依据
1.病因病机
《素问·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脾主肌肉,形有余则肥胖,脾与胃相表里,泻其阳经即泻阳明胃经,说明治疗肥胖病,应以泻阳明经为主,这为针灸减肥取脾胃经穴位以泻胃健脾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故辨证五脏阴阳气血有不足或太过表现的, 则取相应原穴治疗。《素问·咳论》曰:“治腑者治其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有“合治内腑”的论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所以清泻腑热的穴位以手足三阳经的合穴及下合穴为首选。《灵枢·本输》指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临床上胃肠实热的患者,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穴最为常用。《难经·六十八难》中指出“荥主身热”,故腑热也常选用相应经脉的荥穴来治疗。
2.穴位研究
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调肠腑理气滞;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具有涤痰通便之功;足三里、上巨虚,为胃肠合穴,取“合治内腑”之意,调理胃肠;内庭,泻热;阴陵泉,健脾祛湿;三阴交,调节诸阴经;大横与天枢配合,理脾和胃,调理肠腑;中脘调理胃之亢进功能,促进水谷精微之运化;梁丘、公孙是胃经的郄穴、脾经的络穴,支沟为三焦经的经穴,上穴同用具有健脾化湿、化痰消脂、清胃泄热、降脂减肥作用,可使脂肪转化为水湿、痰脂随大便而去。
3.针刺手法
针刺减肥与针刺手法有关。《灵枢·终始》说:“脉实者,深刺之,以泻其气,脉虚者,浅刺,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针灸大成》还指出:“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泻则从荣置气,宜重深而刺。”将浅刺作为补法,深刺作为泻法,针刺减肥多用泻法,尤其是腹部穴,针刺采用泻法后(或配合使用电针后),患者会感到针刺处发热舒服的感觉。在穴位刺激方法上,最常用且颇受患者欢迎的是体针,其疗效主要通过抑制亢进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减少能量的摄入;同时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能量的消耗,促进体脂的动员及分解。
总 结
根据对1994~2007年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90余篇文章的研究,把其中辨证论治的个案进行归纳总结,统计出主配穴的出现频率。作为主穴,出现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是:丰隆、关元、天枢、中脘、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内庭、梁丘、大横。作为配穴,出现频率较高的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中脘、关元、丰隆、内庭、气海、曲池、阴陵泉。通过统计发现:(1)所选穴位的归经大多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2)临床分型以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