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近况

    程汉桥等[23]通过研究发现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3组患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比正常人增高: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的甘油三脂较阴虚热盛型为高。提示血脂尤其是甘油三脂可能与中医证型有关。饶线明[24]观察了105例不同辨证分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水平,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患者,其SOD活动能力逐渐下降,MDFA、TG、FBG 逐渐升高,以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型最为明显。

    4.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

    刘振杰[25]选择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186例,分为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采用PCR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ACE)基因多态性。发现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阴虚热盛型与气阴两虚型间无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阴虚热盛型与阴阳两虚型以及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中医证型与ACE基因多态性有关联,ACE基因多态性可作为糖尿病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依据。

    5.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王晖等[26]研究发现瘦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性。两型患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气阴两虚组>阴阳热盛组(P<0.05),而其男女各组相同;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气阴两虚组<阴虚热盛组(P<0.05)。

    6.血胰高糖素(PG)、胰岛素抵抗(IR)

    蒋氏等[27]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PG明显增高,从正常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依次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陈氏[28]、周氏等[29]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各型胰岛素敏感性(ISI)较正常降低,其IR的程度依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逐渐加重。

    以上医家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糖尿病的辨证分型内容,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由于各个专家对糖尿病的认识理解不同、知识领域不同,从而使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标准各异,尚未形成统一客观的分期、分型标准,致使相关文献之间缺乏可比性,操作上难以重复,严重影响学术交流。建议采用统一的临床分期、分型以及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在分期的基础上进行糖尿病的症候学研究,以及与西医指标的相关性研究,力求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董振华.祝谌予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2~43.

2 赵 虹.400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分析[J].中医研究,1997,27(10):23.

3 程汉桥,高 蕊. 浅谈糖尿病从脾辨治[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6):340.

4 李普宏.203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河南中医,2004,3(24):3.

5 王家林.辨证治疗糖尿病200例[J].陕西中医,1991,12(2):53.

6 蒋素玲,谢金长.糖尿病的辨证分期治疗[J].中医杂志,2005,2:70.

7 张庆兰.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J].甘肃中医,2006,19(7):6.

8 刘志群.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体会[J].四川中医,2006,24(11):20.

9 吕仁和.糖尿病及其井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8~130,238~243.

10 王 晖,王健康.糖尿病辩证论治新识[J].中医杂志,1999,8:507.

11 祝堪予,郭赛珊,梁晓春.对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及施治方药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6):5.

12 林 兰.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2.143~151.

13 闫秀峰,倪 青,孟凤仙.“三型辨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糖尿康口服液质量控制研究
    中性粒细胞激活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
    深圳市居民糖尿病危险因子与Ⅱ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心理应激对 型糖尿病人糖代谢影响的对
    国际眼病中心病房管理体制探讨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及其
    血浆置换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
    糖尿病与血栓形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