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糖尿病中医证型研究近况

气郁燥热期,主要有肺郁燥热型、肝郁燥热型、脾郁燥热型;中期:气阴双亏期,主要有肺虚型、脾虚型、肾虚型、肝肾亏虚型、心肾亏损型;后期:阴阳两虚型。

    2.根据阴阳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分型

    参照2004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初拟设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4大证型,目前多数中药新药研究都以此分型为基础进行临床研究。祝谌予等[11]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含并发症)制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火旺等证的辨证标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糖尿病多具有虚、火旺、血瘀、兼夹证的病理特点,归纳为7个证型:阴虚型、阴虚火旺型、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火旺型、阴阳两虚型、阴阳两虚火旺型、血瘀型。以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约占60%。林兰[12]根据阴、阳、寒、热辨证将消渴病辨证分为3型,每型又根据脏腑辨证分数证。①阴虚热盛型包括肺胃热盛、心胃火盛、心火亢盛、肝阳偏亢4证;②气阴两虚型包括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两虚、心肝两虚、肺气阴两虚5证:③阴阳两虚型包括肾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脾胃阳虚、心肾阳虚、心阳虚弱5证。王永炎[13]评说此3型代表了病程发展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其中阴虚贯穿疾病的始终,为病本;气阴两虚为基本症候;血瘀为主要兼症。该分型作为“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辨证标准[14],及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15]。

    3.根据病情发展辨证分型

    王立人[16]认为糖尿病分期是中医“传变”理论的延伸,是从病情的演变趋势给出既表述当前又预示未然的“动态时相性”特征,为预防和防变提供依据,提出将糖尿病按病情发展动态分为内消期、消渴期、代偿期和传变期4期,并讨论了各期的形成条件、诊断标准、各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医辨证和西医分型的关系和分期的意义。张延群[17]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由气阴两伤开始的。燥热现象是由阴伤太过而致,属于标证。气虚则精微物质不能生化而滞留血液(血糖升高),或由尿中泄漏而出(尿糖阳性),致使阴精亏虚,阴虚生内热,内热盛又耗气伤阴,形成恶性循环,气阴两伤又可导致气血瘀滞及阴阳两虚,终致病情迁延复杂,变证百出,甚则阴竭阳脱昏迷死亡。并将消渴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按气阴两虚燥热炽盛气虚血瘀阴阳两虚依次转化。周书春[18]根据有关文献和临床经验,认为脾虚湿滞是消渴病发病的病机关键。李学军[19]提出“四消”分期法:浮消期,为糖尿病高危人群,或为糖耐量递减阶段:微消期,为血糖已达诊断标准,空腹胰岛素水平可高于正常或基本正常,餐后胰岛素分泌迟缓,高峰后移:正消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的体征。此期患者空腹胰岛素分泌多不足,同时可见大小血管瘀血、血脂紊乱、血液粘稠度高等,并可出现早期可逆的并发症的生化指标:末消期,除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降低、血脂紊乱外,可出现并发症特征,如动脉硬化、肾功能下降、大量蛋白尿、眼底有新生血管形成等。

    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糖尿病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性研究倍受关注,其中在糖、脂代谢方面的研究尤其深入。

    1.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李红[20]比较

各证型治疗前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前气阴两虚型与痰瘀夹杂型与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燥热津伤型与气阴两虚型的空腹血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刘红英[21]经过7年的观察发现,病程较短的阴虚燥热型糖化血红蛋白最低,同时并发症最少;病程最长的阴阳两虚型糖化血红蛋白最高,同时并发症最多。

    2.血小板分析

    王玉明等[22]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明显增高,合并血管病变组MPV、PDW增高明显,3个证型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依次递增,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生化指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糖尿康口服液质量控制研究
    中性粒细胞激活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
    深圳市居民糖尿病危险因子与Ⅱ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心理应激对 型糖尿病人糖代谢影响的对
    国际眼病中心病房管理体制探讨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及其
    血浆置换疗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
    糖尿病与血栓形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