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指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邢锦秀等[2]结论不一致,估计与病例数较少有关,也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患者体质因素有关(中医理论认为胖人多痰湿,因痰凝经脉致血瘀)。从舌色看,紫舌组、暗红舌组多数指标偏高,其中纤维蛋白原指标显著高于淡红舌组及红舌组(P<005或P<001),考虑与紫、暗舌主瘀,瘀阻血脉,血流缓慢,血液黏稠;红舌主热,热逼血行,血流加快;淡舌主虚,血细胞少而血黏度低等有关。绛舌主热盛,热盛伤津,津少血稠,故绛舌多数指标也高,与紫、暗红舌接近。红绛舌主热,热逼血行,血黏度低;紫暗舌主瘀,瘀阻血脉,血液黏稠,故红/绛舌合并与紫/暗红舌合并比较,前者多数指标(尤其是纤维蛋白原)低于后者。舌色合并后红绛舌指标仍偏低,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绛舌少见,红舌多见,热邪逼血妄行为主,盛极伤津少见。这也可能是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李乃民等[6]得出的脑出血患者血液明显呈黏、浓、凝、聚状态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说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中医的瘀血标志紫舌、暗红舌密切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标志。舌色分组中除纤维蛋白原外,全血黏度(高、中、低切)、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高、中、低切)和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与文献报道[2,5]不甚一致,除考虑与本研究各指标普遍偏低有关外,可能还与病例来源有关。既往研究均取自冠心病、肺心病、肿瘤、脑梗死等慢性病人,其紫、暗舌等为逐渐形成,存在久病成瘀的基础,故其舌色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的关系研究有显著性意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除有慢性病基础外,还存在出血的应激状态等因素。综上所述,脑出血病人舌色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一定相关性:紫、暗红舌患者的纤维蛋白原等高于淡红舌、红舌患者,说明紫、暗舌不仅是中医瘀血的标志,也是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的标志,脑出血急性期纤维蛋白原升高可做为瘀血证的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柏生.临床血液流变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
[2]邢锦秀,刘春霞,张惠平,等.舌诊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10):456.
[3]柴雅倩,徐志伟,陈群.瘀血舌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关系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6,5(4):43.
[4]宋起,岳沛平,陶星民,等.脑梗塞病人的舌象、脉象变化及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研究[J].江苏中医,1997,18(12):47.
[5]刘夕茹.高黏血症血液流变学特征与舌诊关系研究[J].中国微循环,1998,2(3):184.
[6]李乃民,陈贵延.中国舌诊大全(修订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1288-1295.
[7]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四)[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2):132.
[8]王永炎.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中国医药学报,1986(2):56.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