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bert和Mack[9]等方法计算:EPSP幅度一般为反应开始约10ms的固定间隔点到PS发放前约05ms的上升相的两点间斜率来计算(mV/ms),这样计算是为了防止PS对EPSP的干扰。PS幅度为峰—峰间连线的中点到波谷间的距离(mV)。 192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记录LTP,在测定I/O曲线后,选定能产生最大反应的40%幅度的刺激强度,使用这个刺激强度来观察在强直刺激后所能产生的增强效应。强直前,以单脉冲刺激强度所产生的反应为基线(baseline),采集约05h,达到稳定。产生LTP的刺激参数如下:主间隔1s,即每隔给一串刺激,串包括250Hz×10个,波宽02ms,共给11个串。强直刺激后恢复单脉冲刺激并记录1h。LTP记录完后,再记录LTD,首先记录I/O2、双脉冲曲线(ppf2),基线记录30min后,低频刺激(LFS:1Hz、15min)诱导LTD,低频刺激后恢复单脉冲刺激并记录至少45min。
110统计学方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SPSS11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各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继以LSD检验;假手术组和缺血模型组EPSP、PS差异用t检验,每组各有6只大鼠进入最后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刺激量针刺对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结果表明,缺血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在大脑中动脉阻断后3h即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体征,神经功能分级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均为2~3分。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缺血模型组动物神经缺损症状逐渐减轻;3h与14d时相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大鼠脑缺血后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两个治疗组缺血3h时与缺血模型组同一时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后14d时两个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缺血模型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不同针刺量在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方面均有较好疗效,而两治疗组间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表1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Table 1Comparison of score of hyponeuria
in different groups(x±s)sNS组别N缺血时间t=3ht=14d假手术组600缺血模型组6233±052117±041①治疗1组6217±041033±052②③治疗2组6233±052017±048②④①P<001,与缺血模型组(3h)比较;②P<001,与同时段缺血模型组比较;③P<001,与治疗1组(3h)比较;④P<001,与治疗2组(3h)比较
22不同刺激量针刺对脑缺血后缺血同侧海马DG区I/O曲线的影响在诱导LTP之前用单脉冲测得各组的I/O曲线见图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模型组EPSP的I/O曲线幅度显著降低(P<001),PS幅度也显著降低(P<005),表明缺血能降低海马DG区基本的突触传递,同时降低单脉冲刺激海马穿通纤维引起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共同发放幅度。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1组EPSP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1),PS的幅度也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缺血模型组比较治疗2组EPSP的I/O曲线显著升高(P<005),PS的幅度也显著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而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组和治疗1组比较EPSP的I/O曲线幅度降低(P<005),PS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针刺对缺血引起的海马DG区EPSP、PS的I/O曲线幅度变化起保护作用,治疗2组改变EPSP I/O曲线幅度的作用低于治疗1组。
23不同刺激量针刺对脑缺血后缺血同侧海马LTP的影响分别给予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强直刺激,连续记录强直刺激后的EPSP和PS1h,并和强直刺激前比较(以强直刺激前为100%)。一般在强直刺激后1h内能产生稳定的LTP。图2a显示EPSP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