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专业委员会2001年讨论修订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评价标准(修订稿)》[4]的相关内容制定。 151主要疗效指标分级与评分
1511乳房疼痛0级(0分):无乳房疼痛;1级(2分):轻度疼痛,不注意时无感觉,不影响工作
、生活;2级(4分):经常感到有疼痛,呈阵发性,尚可忍受,对工作、生活略有影响;3级(6分):乳房疼痛明显,呈持续性,较难忍受,对工作、生活有较大影响;4级(8分):乳房疼痛严重,穿衣可感到疼痛,甚至影响上肢活动,难以忍受,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1512乳房触痛0级(0分):无触痛;1级(1分):轻微触痛;2级(2分):中等程度触痛;3级(3分):明显触痛,检查时有不自觉的避让动作;4级(4分):因触痛明显而避免或拒绝检查。
1513乳房肿块①肿块硬度:0级(0分):质软如正常腺体;1级(1分):质韧如鼻尖;2级(2分):质硬如额。②肿块分布范围:若为双侧肿块,肿块分布范围的计算将各单侧的分数相加再除以2(通过触诊、B超、钼靶X线等辅助检查综合进行判定,以触诊为主)。0级(0分):无肿块;1级(1分):肿块分布范围局限于1个乳房象限;2级(2分):肿块分布范围达2个乳房象限;3级(3分):肿块分布范围达3个乳房象限;4级(4分):肿块分布范围达4个乳房象限。③肿块大小(以肿块最大径计算,通过触诊、B超、钼靶X线等辅助检查综合进行判定,以触诊为主):多个肿块大小的计算则将多个肿块的直径相加再取其平均值。0级(0分):无肿块;1级(1分):肿块最大直径≤2cm;2级(2分):肿块最大直径21~5cm;3级(3分):肿块最大直径>5cm。
152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p)≥95%。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70%≤p<9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30%≤p<7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p<30%。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为:p=(s治疗前总积分-s治疗后总积分)/s治疗前总积分×100%。
16安全性观察及评价方法安全性评价包括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质量、静坐状态下血压、心率、呼吸应在各次访视或提前终止时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或提前结束时进行)和治疗时出现可能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对不良事件给予及时观察、记录和处理。
17统计学方法
171统计分析
人群意向治疗(ITT)分析:对所有经随机化分组,并至少服用1次药物的全部病例进行分析。意向治疗分析针对疗效和不良事件进行。对未能观察到全部治疗过程的病例资料,用最后1次观察数据接转到试验最终结果。符合方案(PP)分析:所有符合试验方案、依从性好、试验期间未服禁用药、完成病例报告表(CRF)规定填写内容的病例,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172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采用DAS For Clinical Trial(ver 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秩和检验、配对秩和检验、中位数检验等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CMH法;全局评价指标、主要疗效指标:同时进行PP分析和ITT分析;多中心计数资料采用CMH法,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例分析
共有24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入本次临床试验。试验组120例中脱落2例(其中用药后1个月准备怀孕自动退出1例,用药后1个月失访1例),剔除5例(其中误纳2例,用药后无检测记录3例),完成试验113例。对照组120例中脱落1例(用药后1个月失访),剔除7例(其中误纳3例,用药前血液学检查未检2例,用药后无检测记录2例),完成试验112例。随机对照试验流程见图1。
22病人资料分析
试验组年龄18~50岁,平均(3824±757)岁;未婚11例,已婚104例;病程3~240个月,平均(3482±4516)个月;病情轻度23例,中度90例,重度2例。对照组年龄18~49岁,平均(3735±791)岁;未婚15例,已婚98例;病程3~180个月,平均(2425±3580)个月;病情轻度27例,中度86例,重度0例。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