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肢粉碎性骨折钢板钢丝内固定失效原因探讨 |
|
【关键词】 骨折
对四肢粉碎性骨折,尽管有很多治疗方法,如记忆合金、交锁髓内钉等多种内固定材料,但钢板内固定的应用最为广泛,碎骨折块复位困难者再辅助以多道钢丝固定,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花费相对少,技术水平要求不太高,因此内固定造成骨不连,延迟愈合出现内固定失效十分常见。2005~2006年我科共收治院内、院外固定失效病例35 例,现对其原因进行探讨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5 例,均为四肢粉碎性骨折,均用钢板、钢丝内固定。其中年龄19~55 岁,平均34.5 岁。股骨14 例,肱骨13 例,尺桡骨2 例,胫骨6 例。入院前每位患者至少有1次手术史,2次手术史2 例,伤后急诊手术20 例。
1.2 失效类型 a)钢板、钢丝、螺钉松动23 例,普通钢板10 例,加压钢板8 例,解剖型钢板5 例。b)钢板长度不够12 例,2 例钢板长度未完全跨越骨折线。
1.3 发生失效时间 在术后6~12个月,其中3~6个月发现24 例。钢板失效时,骨折断端呈肥大型28 例,有大量无效骨痂生长。骨折断端呈萎缩型7 例。
1.4 钢板失效特征 钢丝全部松动,钢板断裂或弯曲发生在钢板中间部位或靠近折断的螺钉孔部位,钢板松动发生在钢板两端。
2 讨 论
骨折固定的目的在于获得解剖复位及骨稳定,在骨折顺利愈合的前提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稳定是治疗骨折的关键,只有符合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术后才能不用石膏固定,进行伤肢主动、无痛的肌肉与关节功能锻炼[1]。在基层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骨科医生常用钢板、钢丝来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本文探讨失效原因及防治措施,以便在骨折早期处理中总结教训,引以为戒,提高治疗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1 钢板长度不够,放置位置不标准 在治疗粉碎性骨折选用的钢板比横型骨折要适当加长,骨折固定钢板的长度应大于骨折端骨干直径的4~5倍,骨折线两端分别以2~4枚螺钉固定,且应离开粉碎的骨折线,螺钉必须刚好穿过对侧皮质1~2个螺纹[2]。这一观点大多数骨科医生在理论上虽然掌握,但是具体手术中尚未完全体现。钢板放置虽然没有违背张力侧固定原则,但手术操作粗糙,不够标准,钢板放置两侧要对称,不要偏向一端,钉孔不能正对骨折线,避免应力集中于骨折端钉孔处,胫骨放置偏前、偏后,股骨放置特别是选用前外侧切口,钢板放置位置易偏前。本组病例中有仅跨越骨折线1~2枚螺钉或长斜型骨折根本没越过骨折线。
2.2 术中未行一期植骨 植骨不仅能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还能诱导骨生长。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端有间隙,对侧有缺损,不管间隙的大小及骨缺损的多少,都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造成钢板偏心固定,应力遮挡效应增加。一旦进行功能锻炼,钢板将承受骨骼上的全部负荷,并使钢板成为支点,钢板折断,螺钉、钢丝松动或断裂。因此,对于粉碎性骨折,我们主张在尽力恢复骨折结构完整的同时,一期行髓内外植骨,特别是骨不连的好发部位:股骨、肱骨、胫骨中下段。这样,骨痂生长快,达到骨和内固定物的相互保护,术后稳定性增加,功能锻炼的内固定钢板失效减少,骨折愈合快,减少工作量,更重要的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术中疑有断端间隙存在,作者建议应调整钢板或预弯钢板,使钢板完全紧贴骨皮质,不应消极等待,内固定前骨折复位好坏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手术固定的效果[3],[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2008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 会议纪要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髁部C3型骨折的手术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