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
|
【摘要】 目的 总结髋臼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0 例,根据骨折类型采用重建钢板及拉力螺钉固定。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复位情况按M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2 例,满意复位8 例。关节功能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定标准,优9 例,良6 例,可3 例,差2 例。结论 术前明确骨折分类、手术时机适当、合适入路、可靠内固定及满意复位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髋臼骨折;骨折固定术;重建钢板
2001年5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0 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 例,男14 例,女6 例;年龄18~65 岁。右髋11 例,左髋9 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5 例,高处坠落伤5 例,合并颅脑伤4 例,骨盆、脊柱、肋骨及四肢骨折11 例。坐骨神经损伤3 例,合并髋关节脱位3 例,伴同侧股骨颈骨折1 例。骨折按LetoumeJudet分型,后壁骨折3 例,前柱骨折3 例,横型伴后壁骨折3 例,后柱伴后壁骨折4 例,T型骨折2 例,双柱骨折5 例。手术时间:伤后4~13 d,平均6 d。手术前常规行胫骨结节骨牵引,术前1 d开始静滴抗生素。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骨盆前后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X线片及CT检查,5 例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积极治疗合并损伤,患肢首先行骨牵引,合并髋关节脱位在麻醉下手法整复髋关节脱位,再行患肢骨牵引。手术在连续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合并下肢骨折者先切开复位内固定,再行髋臼手术。a)髂腹股沟入路8 例,其中前柱骨折2 例,双柱骨折3 例,T型骨折3 例。仰卧位,切口起自前2/3髂嵴,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二横指处切开,分离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外血管和淋巴管,用皮片牵引分成3个入口,外侧入口显露髂窝和髂耻嵴上方;中间入口显露方形区,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内侧入口显露耻骨上支。b)KocherLaugenbeck入路9 例,侧俯卧位,于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顶点连线的外2/3处切开,切开髂胫束和臀大肌筋膜,钝性分开臀大肌纤维,切断外旋诸肌,尽可能多地保留股方肌(无坐骨神经损伤者,可不必显露坐骨神经),即可显露髋臼后壁和后柱,向后下剥离显露出坐骨大切迹,前边显露出臼缘,将此两边作为复位判断标记。c)前后联合入路3 例,对前后柱骨折移位较大复位困难者,先复位一柱,改变体位再复位另一柱,通过以上方法显露出骨折端,随后分别用螺钉,重建钢板加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
1.3 术后处理 负压引流24~48 h。无需骨牵引,术后3~4 d被动活动关节及进行静力性肌收缩功能锻炼,6周后扶拐不负重行走,3个月后弃拐行走。
2 结 果
本组获随访18 例,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均行Xray检查以判断骨折复位情况。按照Matta标准分为:a)解剖复位,最大移位小于1 mm,12 例;b)满意复位,骨折移位在1~3 mm,8 例;c)不满意复位,骨折移位大于3 mm,0 例。临床疗效按改良后D′Aubigne和Postel 6分制法分别对髋疼、行走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3项相加18分为优,15~[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支持钢板固定植骨结合CPM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2008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 会议纪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