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HS加空心钉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分析 |
|
【摘要】 目的 探讨DHS加中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采用DHS加中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1 例。结果 38 例经过6~3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优27 例,良9 例,差2 例,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4.7%。结论 DHS加中空钉联合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用合适内固定器材,采用标准技术操作,术后正确的康复治疗,也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 DHS 中空螺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常见骨折,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1]。采取手术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DHS固定被认为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材料,DHS的应用亦存在一些问题,如有患者出现骨折部位的旋转畸形,加用空心加压螺钉可以增加DHS抗旋转的作用。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依据骨折类型采用DHS加中空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1 例,随访38 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41 例,男30 例,女11 例;年龄39~85 岁,平均72 岁。按Evans分型,Ⅲ型23 例,Ⅳ型18 例。左侧27 例,右侧14 例。致伤原因:跌倒摔伤25 例,交通事故伤15 例,高处坠落伤1 例。合并高血压11 例,糖尿病4 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5 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 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患肢皮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制动,以减轻肿胀、缓解疼痛,牵引期间完善相关检查,对合并内科疾患经专家会诊后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一般在入院后3~7 d。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上,患侧臀部垫高20°~30°,将双下肢足部绑牢在托板上。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先牵引患肢逐渐外展、内旋,待正、侧位透视下均显示骨折复位满意后,于大粗隆上1 cm处向远侧作正中稍偏后直切口,长为10~18 cm,显露股骨上端外侧面。大粗隆下2~3 cm外侧皮质前后的中点稍偏后为进钉点,用定位器引导,在C臂机监视下置入2.5 mm导针,至股骨头软骨下方5~12 mm,正位片上导针位于股骨头颈中下1/3,侧位片上导针位于股骨颈的中后部。再于导针的近端约1.0~1.5 cm处,以外侧皮质前后的中点为进针点,以先前导针作为参照方向,向股骨头方向置入2.5 mm的固定针。正位片固定针位于偏上1/3股骨头颈区,侧位固定针位于股骨头颈中心。经导针测出加压滑动鹅头钉头钉的长度后,三联扩孔器扩孔,通过导针置入加压滑动鹅头钉头钉,套上套筒钢板使其置于股骨干外侧,并确认钢板与股骨干紧贴。经固定针测出空心拉力螺钉的长度,对外侧皮质进行攻丝,置入直径为6.5 mm带垫片的空心拉力螺钉,拔除克氏针。套筒钢板以皮质骨螺钉固定,拔除导针并置入加压滑动鹅头钉加压钉帽。彻底冲洗切口,粉碎性骨折有骨质缺损者取自体髂骨植骨。逐层关闭切口,切口内放置引流管24~48 h,术后静滴抗生素3~5 d。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应尽早积极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下肢深[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Pilon骨折手术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