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固定器治疗肱骨骨折愈合前钢板周围骨折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内固定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 自1998年以来应用外固定器对5 例肱骨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折尚未愈合前发生于钢板周围的骨折进行治疗,其中3 例采用有限切开复位,2 例采用闭合复位。结果 5 例病人骨折均愈合,获得了的满意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同时原有骨折也愈合。结论 外固定器治疗术后骨折愈合前发生于钢板周围的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关键词】 钢板固定 外固定器 再骨折 肱骨骨折
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前发生钢板周围的骨折,虽然较少见,但却是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也较难处理。如果采用切开复位重新固定的方法,不仅手术复杂、创伤大(由于原有骨折尚未愈合,将破坏已脆弱的血供),而且易发生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而采用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则可能出现骨折复位欠佳等问题。因此,如何使骨折达到较好的复位而又不对骨折局部造成大的创伤,仍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既保留内固定,而又能对内固定周围骨折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自1998~2005年,我们采用外固定器治疗5 例肱骨骨折钢板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前发生的骨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 例,男4 例,女1 例;年龄21~58 岁,平均32 岁。因肱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5 例患者因术后再次骨折而入院。再入院时间为第一次手术后1~4个月,平均为1.8个月。入院检查原有骨折处均未愈合,于钢板周围又出现一新骨折线,3 例骨折线位于钢板下方,2 例位于钢板上方,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效的情况。骨折类型:2 例为斜型,2 例为螺旋型,1 例为粉碎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5 例中,3 例采用切开复位,2 例采用闭合复位。切开复位的方法:以骨折中点为中心,取小切口切开显露骨折端,尽量少剥离骨膜或不剥离骨膜,直视下将骨折复位,复位后予以外固定器固定。外固定器固定方法:骨折上下各打入2~3枚固定针,其中位于钢板一端的固定针,因原有固定骨折的钢板的影响,将固定针打入钢板螺钉间的空隙中,另一端则按常规打入固定针,经透视位置满意后拧紧固定器。2 例选用闭合复位,固定针的打入方法同切开复位。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外展架固定患肢,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2周后拆线出院。出院后每4周复查,坚持功能锻炼,根据X线情况于手术后10~26周拆除外固定支架。术后随访1~3年,平均1.6年。
2 结 果
5 例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同时原骨折也获得愈合。本组5 例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典型病例为25 岁男性,肱骨骨折术后1.5个月,因跌倒再次入院(见图1~2)。
图1 X线片示钢板上缘斜形骨折,原骨折未愈
3 讨 论
3.1 钢板周围骨折原因 分析本组5 例患者,在钢板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前发生再骨折,骨折均发生于钢板边缘。其中有4 例患者有跌倒后以患肢撑地的外伤史,2 例为斜形,2 例为螺[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的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创伤性下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