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探讨 |
|
单侧切口。
3 讨 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肘部损伤,由于伤后可能出现Volkman挛缩、肘内翻畸形、复位不良导致骨畸形愈合影响肘关节功能等,其治疗一直为临床骨科所关注。手法复位外固定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失败后则采用手术切开复位[2]。手术复位对肘部软组织损伤小,避免了手法复位可能出现的血管神经继发损伤,彻底地清除局部血肿,对局部减压、减少重要组织受压,最大限度地预防了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而造成的肘内翻。另外,较手法复位所需要的外固定的时间也大大缩短,易于早期主动锻炼,加快愈合。
手术入路有四个:肘后侧、前侧、外侧及内侧入路。肘后入路,将肱三头肌腱切开,直视下作固定,可保护尺神经。清晰暴露术野,能较好地使骨折断端解剖复位,但损伤较大,术后常使肘关节周围粘连僵硬,留下严重的屈伸功能障碍[3]。肘前方入路显露不充分,需避开肱动脉、静脉及正中神经,很难达解剖复位。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外、内双侧切口,或仅外侧切口入路。Gosens主张为避免尺神经损伤,行肘内侧纵行小切口,以暴露并保护尺神经[4]。笔者选择从内侧切口入路,只在某些内侧切口仍不能完全复位时,再在外侧加一小切口,以作辅助之用。术中尺神经不予前置处理,注意直视下保护,术后随访无一例出现尺神经损伤症状。
肘内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优点如下:切口小,骨折端可充分暴露,易直视下解剖复位,尺神经已事先游离保护,故克氏针穿针固定时不可能损伤尺神经;交叉克氏针属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可克服断端上下的剪力及应力作用,对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更为牢固;另外,由于切口在内侧,较为隐蔽,更为美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在治疗过程应该注意如下事项:若可能最好在软组织未发生水肿之前急诊手术,可避免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进针要缓缓慢速,争取一次性成功;解除外固定后应及早地进行患侧肘关节的功能锻炼,应坚持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Green NE.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skeletal trauma in children[M].Vol3.Philadelphia:WB SaundersCo,1994:216220.
[2]王桂生.骨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0223.
[3]刘忠堂,温宏,张宇,等.儿童移位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伤,2002,15(10):608609.
[4]Gosens T,Bongers KJ.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 outcome in displaced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Injury,2003,34(4):267273.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Z plate板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固定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