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成人臀肌筋膜挛缩症 |
|
【关键词】 手术治疗 成人臀肌筋膜挛缩症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因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疾患,本病好发于儿童。我们自1995年6月至2004年9月收治成年臀肌筋膜挛缩症病人12 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 例中,男5 例,女7 例;年龄19~36 岁,平均22.4 岁。双侧臀肌筋膜挛缩10 例,单侧2 例。9 例既往有反复臀部注射史。病人均来自农村。患者臀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可摸到与臀大肌纤维走行方向一致的坚韧的束带。10 例患者站立时双下肢轻度外旋,双足不能完全并拢,髋关节屈曲时出现弹响,下蹲时双髋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分开,行走时呈外八字步,坐时不能翘“二郎腿”。1 例女性患者中立位髋关节屈曲仅达10°。
1.2 手术方法 患者侧卧位,沿大粗隆后缘至臀大肌外侧做纵切口,充分暴露臀大肌筋膜和纤维变性的臀大肌,多数病人术中可见臀大肌腱性筋膜部分增厚,呈束带状。将纤维变性的臀大肌和臀大肌筋膜及部分髂胫束切除,横向部分切开前后的腱性组织。如果髋关节在内收位屈曲无弹响,屈髋屈膝超过120°,同时用手指测试臀肌筋膜无紧缩,则表示达到松解目的。否则,应继续探查深层的臀中小肌及关节囊是否合并挛缩,如有给予松解。彻底止血、冲洗,放置负压引流管,紧密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双侧手术松解,一侧手术完毕后将病人翻身,重新消毒用同样的方法松解对侧。视引流量的多少,于手术后24~48 h拔除引流管。3 d后开始下床行走,指导病人扶床头并拢双膝练习下蹲活动,以及坐位翘“二郎腿”锻炼。
2 结 果
本组12 例,经1~9年随访,平均3.5年。其中10 例结果满意,能在中立位完全下蹲,在坐位双膝可交叉(翘“二郎腿”)。1 例在下蹲时髋部有轻微弹响,1 例不能翘“二郎腿”,但此2 例和手术之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下蹲时不需分膝。切除组织的病例报告为致密结缔组织,瘢痕化肌肉组织纤维或纤维组织增生。
3 讨 论
关于臀肌筋膜挛缩症的病因有多种观点。一些作者认为可能与先天性遗传有关,也有认为可能与某种特发性因素有关[1]。多数作者认为此症与反复肌注后,物理或药物刺激造成局部肌纤维坏死,肌纤维化所致。国内马承宣等[2]首先报道此病,认为儿童时期易患感染性疾病,接受臀肌注射机会多,而儿童组织代谢旺盛,对异物反应强烈,如果反复多次臀部肌内注射刺激性药物,有可能使臀部肌肉和筋膜组织发生纤维变性,继发髋关节功能障碍。临床上注射药物多数为青霉素和链霉素。也有人认为与用2%苯甲醇替代生理盐水溶解青霉素有关[3]。苯甲醇有局部麻醉和防腐作用,可减轻注射局部的疼痛。但长期应用后,局部可出现药物吸收不良,造成肌肉小范围局限性变性、坏死、纤维化及瘢痕形成。还有人认为本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从而导致髋关节功能受限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征候群[4]。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诊断比较容易,典型的中立位并腿下蹲困难,有的可出现大粗隆部弹响,Ober征阳性应与髂胫束挛缩鉴别,后者在屈髋时内收不受限。此外,不要将强直性脊柱炎和髋关节疾患误诊为臀肌筋膜挛缩症。
臀肌筋膜挛缩范围广泛,不仅臀大肌肌筋膜挛缩,还不同程度伴有阔筋膜张肌、臀中(小)肌、关节囊以及与臀中肌相连的髂胫束受累[5]。手术彻底松解切除挛缩及纤维变性的组织是治疗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对成人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治疗,我们不主张采用小切口、髂胫束臀[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逆行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单纯内踝撕脱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22 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