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
|
【关键词】 克氏针 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
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7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18 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 例患者中,男10 例,女8 例;年龄13~60 岁,平均45 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2 例,车祸伤4 例,重物砸伤2 例。按AO分型[1],A3.2型14 例,A3.3型4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8 h内7 例,1周内11 例。
1.2 治疗方法 臂丛麻醉下患者仰卧位,患肩置于手术床外。复位时,上臂置于内收、前屈及轻度内旋位,放松胸大肌,牵引并将肱骨干压向后方,必要时加大前屈以纠正向前成角,骨折复位后维持此位置,患肢逐步外展约20°,进行穿针固定。选用直径2.5 mm的克氏针,其入点在三角肌止点以上。选择肱骨干前外侧进针,克氏针在冠状面上与肱骨干成45°,在矢状面上与肱骨干成30°,透视下向肱骨头中心点进针,至肱骨头下0.5~1 cm处,位置满意后在其旁边再穿入2枚克氏针,若固定欠牢固,可于大结节进针,由外上向内下进针穿入1枚克氏针,穿针过程中注意保护软组织,避免损伤腋神经。透视下证实固定牢固后,将针尾尽量剪短并埋于皮下。
1.3 术后处理 手术后用颈腕带悬吊伤肢,5~7 d开始进行轻度的摆动练习,术后3~4周根据情况开始主动活动,术后4~6周根据愈合情况停止悬吊保护,并开始力量练习,同时可在局麻下去除固定的克氏针。
2 治疗结果
本组18 例术后X线片复查,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13 例,功能复位5 例。术后3~4周有骨痂生长,4~8周骨折基本愈合。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骨折均愈合。按骨折疗效标准草案评定[2],优12 例,良5 例,差1 例。
3 讨 论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 cm,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为松质与密质骨相交处,常易发生骨折[3]。肱骨外科颈骨折是近关节的骨折,周围肌肉比较发达,肩关节的关节囊和韧带比较松弛,骨折后局部血肿机化使周围软组织易发生粘连。骨折移位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滑,使肱二头肌长头腱发生粘连。如长期固定可导致肌肉萎缩,甚至严重地影响肩关节的活动度。尤其是老年人的肩关节,经过固定后,往往并发冻结肩。
对无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不需复位,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于胸前3周即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对于不稳定性肱骨外科颈骨折治疗比较困难,因为它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导致肩部功能障碍。如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因骨折不稳定,可在治疗过程中再发生移位,且外固定不能消除疼痛,病人因疼痛不愿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外固定限制了肩部的活动范围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如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需切断三角肌起始部,打开关节囊,剥离肱骨头周围的软组织,这不但增加创伤,也影响血运;儿童还可损伤骺板,日后导致生长畸形;老年患者可引起肱骨头无菌性坏死,术后关节周围粘连,关节囊挛缩,影响肩关节的功能。肩关节创伤后关节僵直在全身大关节中发病率最高,主要是由于术后患肢未能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关节周围发生粘连所致。
经皮穿针内固定是间接复位和最小限度稳定固定的极好范例,可加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它可以保留肱骨头脆弱的血供[4]。此法采用闭合复位,对肩关节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无侵[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接触式激光刀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