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
20 mm球囊应小于等于6 mL。b)当球囊压力达到300 Psi时,切勿继续加压。c)当球囊压力在某一高点迟迟不能下降时亦停止加压。d)当球囊接触任何一侧骨皮质时应停止继续扩张以防造成新的骨折。
3.2.5 骨水泥的使用 骨水泥的注入是为了伤椎能获得有效的支撑力。理论上讲骨水泥注入量越多伤椎支撑强度越大,症状缓解也越好,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射量与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填充百分比与临床止痛效果无直接关系[5、6]。因此骨水泥使用时应注意:a)一旦有渗漏现象应停止注入并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b)若感阻力加大应立即停止注入并通过透视来分析可能原因。c)一旦骨水泥达到椎体边缘应停止注入。d)若术前怀疑椎体后壁有破裂可能,术中骨水泥注入应在透视动态监测下进行并且骨水泥硬度应稍硬些为宜。
3.3 并发症预防 随着PKP在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由此引起的相应并发症亦日益增多。在全部临床并发症中,大多数与骨水泥的渗漏有关[7]。有报道PKP术中骨水泥的渗漏率高达30%~70%[8]。绝大多数的骨水泥渗漏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少数情况下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神经根或脊髓损伤[9]。本组病例中术中发生脊柱旁软组织渗漏2 例,椎间隙渗漏1 例,穿刺针道渗漏2 例。但均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我们认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骨水泥渗漏。
3.3.1 严格掌握适应证 椎体爆裂性骨折,由于后壁有破裂,应慎重选择。
3.3.2 正确进针,力争一次成功,减少反复穿刺机会 在开展PKP的初期由于经验和配合等方面因素,术中出现反复调整进针点和进针方向等情况,2 例出现骨水泥经穿刺针道渗漏,中后期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大多数穿刺均能一次成功,或仅需于进针点处微调,基本避免了骨水泥经穿刺针道渗漏的并发症。骨水泥经椎间隙渗漏,亦与进针方向过于靠近上终板有关。因此,穿刺进针时应尽量避免针道过于靠近上终板。
3.3.3 骨水泥灌注过程中全程动态透视下监控及医患之间密切配合是减少骨水灌注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穿刺、球囊扩张等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往往能够弥补或纠正,但骨水泥一旦发生渗漏,则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为此,在骨水泥灌注的整个过程中应全程动态监视下进行,一旦发现骨水泥进入椎体后缘或病人自诉出现相应节段的神经刺激症状,应立即停止灌注。若出现椎体前缘或椎间隙渗漏时,可暂停灌注,在询问病人证实未出现明显不适的情况下,适当回缩进针套管调整其进入的深度,然后继续进行骨水泥的灌注,注意不可推注过快。本组有2 例发生前纵韧带下方及椎间隙的骨水泥渗漏,经该方法均最终完成了骨水泥的有效灌注,临床效果满意。另外,在完成椎体内骨水泥灌注后不要急于拨出工作套管,可适当旋转套管,将套管保留在椎弓根内片刻直至骨水泥完全固化,可有效的避免骨水泥沿椎弓根穿刺针道向后方渗漏。
3.4 其他 大部分老年性骨质疏松所致的陈旧骨折多能获得满意的复位,但作者发现骨折越陈旧,复位效果越差。本组6 例7个椎体陈旧性骨折,骨折时间均在半年以上,术中发现复位均不很理想,而且骨折时间越长复位高度越差。然而,这6 例尽管术中复位不满意但术后疼痛均获得较满意的缓解,这可能与后凸畸形有部分矫正以及骨水泥注入使伤椎获得满意支撑力有关。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手术是有必要的。但术中应防止为了获得满意复位而过度对球囊进行施压,否则有造成球囊破裂的危险。
总之,PKP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及止痛效果好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方法之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准确穿刺、关键步骤中严密的透视监测及病人自我监测等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Dudeney S,Lieberman IH,Reinh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自体骨髓浓缩干细胞治疗股骨颈骨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