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摘要】    主要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近几年来对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  乳腺增生病; 中西医结合 ; 概况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非肿瘤、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一般认为黄体素不足,使月经周期中乳腺增生和复旧不全,日久形成本病。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及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的病因病机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中藏经》,以后历代医家对乳癖都有描述和认识。对于其病因病机,早在宋代的《圣济总录》就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冲任不和”有关。明·陈实功则认为本病“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近代中医大多从肝气郁结论治,如清·余听鸿等,临床多采用疏肝解郁的治疗方法。至20世纪50年代,顾伯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冲任失调与肝气郁滞共同致病的观点,得到广泛的认同。现代医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由肝郁气滞,或肝肾虚损,冲任失调,或痰凝血淤而成。目前提出的学说较多,主要有以下观点。

  1.1  情志内伤,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宜调达,肝经气郁,气血周流失度,气血凝滞、结聚成块。《高氏疡科心得集》:“肝气有所不停,胃见木之郁,惟恐来克,伏而不扬,气不敢舒,肝气不舒,而肿硬之成……”阐明了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学上的重要影响[1]。

  1.2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天癸、冲任三者构成的性轴,既作用于胞宫,又作用于乳房。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通盛,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因此肾气不足和冲任失调,既可以出现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经色淡红等胞宫不充的症候,又可以发生乳房肿块、经前胀痛的乳腺增生病症候。因此,肾和冲任在乳腺增生病发生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3  痰淤凝结,乳络受阻乳房结块和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病两大主要症候,两者均由于血淤而成。肝郁气滞,气滞必然导致血淤;思虑伤脾,脾运失司,痰浊内生。痰浊与血淤互结,阻于乳络而结成乳腺增生病。

  1.4   阳明胃热,热伤血络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地,女子乳房属阳明胃经,妇女气机常易抑郁,七情郁结日久则可以化热化火,阳明内热可以导致气血搏结不畅而成淤,阳明经的痰淤停滞于乳房,即可造成乳腺增生病。
   
  总之,乳腺增生病的致病因素,并不只是限于以上4个方面。不过应当明确冲任失调为其最主要的病因病机。临床辨治尚需辨明冲任失调的主要因素是肾虚、脾虚或肝血虚,还是两脏、三脏同病。

  2  西医发病机理研究
   
  现代发病机理研究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病主要是由内分泌激素失调的观点已为大多数研究者公认。一般认为是由孕激素(P)和雌激素(E)分泌的比例失调,P/E2的比率(PEL)失调引起;有学者认为本病主要与雌激素的浓度升高有关。林毅等[2]认为排卵前期促黄体生成素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失去制约雌二醇与保护乳腺组织的作用,使乳腺组织处于雌二醇的不断刺激之中,不能由增殖转入复旧或复旧不全,久而久之引起乳腺组织增生,为导致本病的关键。唐荣等[3]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后患者黄体期血清E2、PRL明显下降(P<0. 01), P、T明显上升(P<0. 01), LH,FSH不受影响。同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综合调控功能失常也是原因之一;精神因素、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因素等对乳腺增生也有一定影响。可以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而多种激素的分泌水平及其相互间的平衡是影响本病的重要因素;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分泌不足,以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疏肝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转化生长因子 亚型及其受体在人类系膜
    2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 B超图像与病理结
    完美饮食计划远离乳腺癌
    两种治疗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比
    遗传性乳腺癌 卵巢癌综合征的易感基因
    中西医结合治乳腺小叶增生症110例疗效
    经尿道气化加切沟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乳腺结构不良症囊性增生期诊疗探讨 附
    乳腺癌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乳腺癌的癌前病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