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 脉诊应用之解析 |
|
研读原文时应根据脉象判断出证候、病因、病机而进一步指导治疗[3]。《伤寒论》中以脉代证候的条文共结合家传条文,共11条。如第51条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即确立病位在表,为借脉浮代表病在太阳,而省去了太阳表证必具之证。
6 凭脉辨传变
疾病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其传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仲景往往根据脉象判断疾病的传变,诊察脉象的变化,以判断病情发展的转归,也是《伤寒论》脉诊运用的精彩之处。《伤寒论》中凭脉辨传变的条文共8条,如第4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脉若静,指病人的脉象仍与太阳病的其他见证相符,则知病证仍在太阳,还没有发生传变;脉数急已不属太阳病之脉,则反映病邪已经入里,发生了传变。
7 凭脉断预后
此外,《伤寒论》还根据脉象推测病之生死吉凶。所谓疾病的预后,即机体对疾病的反映情况,也是邪正斗争、阴阳消长的结果。若正盛邪却,病即康复;若邪盛正衰,预后不良。这一过程,亦必然会反映于脉象之中。《伤寒论》中凭脉断预后的条文共16条,如第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结、代脉多由心脏阴阳气血双虚,鼓动血脉无力所致。其病较重,故预后不良[5]。
脉诊作为《伤寒论》的一个有力的说理工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理解仲景言脉的目的,为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伤寒论》提供一条途径。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对《伤寒论》中有关脉诊的资料作一个整理、归纳、总结,并由此找到它的一些规律,这对于系统地继承和掌握仲景的脉学思想,指导临床应用,进一步深化对仲景脉学理论的认识,更加全面地评价仲景的历史功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 妍.《伤寒论》脉症合参的辨证思维[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31232.
[2]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23.
[3]刘冠军.脉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
[4]费兆馥.中医脉诊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8.
[5]沈玉宝.探讨《伤寒论》脉法中几点问题[J].吉林中医药,2007,27(8):565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试论涩脉的脉象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名老中医谭昭文老先生学术经验总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