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鹏 张精勇 董文尧 吴梦涛 金 星 2005-12-13 13:28:43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血管瘤是胚胎期血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先天发育不良,属错构瘤性质,具有肿瘤和畸形的双重特性。可生长于身体任何部位,以头颈部最为常见,约占60%,其次为四肢、躯干。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现总结如下。
1 目前治疗状况
冷冻、激光、浅层X线照射、微波、激素、硬化剂等治疗方法,均因其疗效欠佳或毒副作用太大而逐渐被淘汰。近几年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现逐一介绍。
1.1 同位素治疗 一般采用 32 磷局部敷贴或瘤体内注射。(1)敷贴法:①材料:磷酸氢二钠- 32 P溶液(将 32 P源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mci/ml)。②方法:将滴铺有 32 P10~20μci/cm 2 的滤纸用红外线烤干,贴在皮损上,以玻璃纸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敷贴72h为1疗程,3个月后根据病情可进行第二次治疗。(2)注射法:①材料:胶体磷酸铬- 32 P注射液(将胶体 32 P注射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μci/ml)。②方法:计算出瘤体面积,注射胶体32 P剂量为10μci/cm 2 。成人1次不超过1mci,儿童不超过0.5mci。其作用机制为放射性同位素作用在血管瘤处,引起微血管萎缩、闭塞等退行性改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不良反应较轻,多数病人于敷贴后局部皮色变深,少数发生放射性皮炎,个别病人由于药量过大,局部皮肤色素脱失、萎缩,小儿易引起造血系统改变。
1.2 铜针治疗 将长约5cm,直径1.0~2.5mm的铜针刺入瘤体内并妥善固定,针距1~2cm,根据瘤体大小,确定置入铜针数目。留针7~9日。其作用机制为铜针刺入血管瘤体内,使血管内皮肿胀、破溃,形成血栓,血管外大量纤维组织长入血栓内,血管壁消失,从而使瘤体纤维化、萎缩,从而达到血管瘤治愈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局部可留有轻度疤痕。
1.3 抗肿瘤药物治疗 主要采取瘤体内注射法,常用药物有平阳霉素、甲氨蝶呤、沙培林等。(1)平阳霉素:注射前30min口服非乃更,首次平阳霉素2mg,以生理盐水3ml、2%利多卡因1~2ml共同溶解,穿刺瘤体见回血后,将药物注入。以后每周以平 阳霉素8mg同前行瘤腔内注射,直至瘤体消失。(2)甲氨蝶呤与平阳霉素联合应用:平阳霉素、甲氨蝶呤及2%利多卡因三种药物混合,直接注入瘤体内。注射剂量依据年龄及瘤体面积而定,若大于4cm 2 ,可采用分段分次进行。每次平阳霉素2~4mg,甲氨蝶呤2.5~10mg,2%利多卡因2~10ml。一疗程1~2次,间隔时间3~4周。未愈者可行第二或第三疗程。(3)沙培林:青霉素皮试阴性后,以1KE沙培林溶解在5~10ml生理盐水中,多点注射于瘤体内,1次注射总量不超过2KE,注射后需局部压迫15~30min。注射2周后如仍有残留肿瘤,可追加注射。其作用机制为化疗药物局部注射后,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促使血管瘤变性坏死,最后血管瘤萎缩、闭塞、消失。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发热反应,偶见白细胞减少,最重者可见肺炎样症状和肺纤维化。应定期做胸透及血常规检查。
1.4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病变,应尽可能全切病变,以免复发。必要时术前可行血管瘤造影检查,以确定病变范围,利于手术切除。切除病变后创面修复以拉拢缝合最为理想,但应以不引起局部器官移位、功能障碍为宜。创面不能拉拢缝合者,头面部、手部及缺损范围较小者,可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缺损范围较大而又非重要部位者,可行中厚皮片移植修皮。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色素沉着及坏死萎缩,少数有损容貌;出血较多,难以切净而复发率较高。经临床验证,同位素对于毛细血管瘤疗效最好,铜针及抗肿瘤药物对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最佳,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海绵状、蔓状及一部分毛细血管瘤。
2 发展
近期实验表明,毛细血管瘤在增生期有明显内皮细胞增生,而海绵状和蔓状血管瘤则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