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钇力 李祚涛 2005-12-13 13:21:50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年12月第1卷第12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12-1143-0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7岁,咳嗽1月余,伴咯血,肉眼血尿2周,左下肢肿痛10天。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全身乏力,未引起重视,2周前开始咯血,可见肉眼血尿入院。多次痰涂片找抗酸杆菌阳性。CT示:(1)双肺血型播散性肺结核;(2)双侧胸腔少量积液。B超示:双肾肿大,实质回声增强,双肾功能急性损害。尿分析示:潜血(),蛋白质(),白细胞(+),尿素氮11.5mmol/L,血肌酐264μmol/L,血沉77mm/h。诊断为:(1)双肺血型播散性肺结核;(2)结核性胸膜炎伴胸腔积液;(3)泌尿系结核。行抗痨治疗,异烟肼0.3g静脉滴注,每日1次;利福平0.45g,每日1次;吡嗪酰胺0.5g,每日3次;乙胺丁醇0.75g,每日1次并抗凝治疗,加卧床休息,病情趋于稳定。10天前出现左下肢疼痛,肿胀,逐渐扩展至右下肢。查体:双肺呼吸音减弱,右肺可闻及湿罗音,双肾叩击痛(+),左下肢压痛,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呈紫绀色。B超示左股静脉(股总,股深,股浅静脉)及左静脉内血栓形成,立即给予尿激酶10万U静脉滴注,每日2次;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1周后左下肢肿胀逐渐消除,疼痛减轻,症状明显缓解,目前 仍在继续治疗过程中。
2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1]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尤多见于下肢;所以目前主张对高危人群少用或禁用血液凝固药物,鼓励应用抗血液凝固药物。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近年来结核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成年人的首要死因,为全国十大死亡病因之一 [2] 。其临床表现多为午后低热、全身乏力等中毒症状和咳嗽、咯血,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使用抗结核药物及卧床休息为主。本例病案因患者长期卧床使下肢静脉血流滞缓,而后又因治疗咯血使用促血液凝固药物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最终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所以在治疗肺结核病人中特别是咯血病人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用被动肢体活动,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适当的应用止血药物,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9-692.
2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104.
(收稿日期:2003-10-31)
作者单位:341000江西省赣州市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