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论单味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研究进展

【关键词】  慢性肾炎 蛋白尿 中 药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慢性肾炎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志之一,近年对以往资料的回顾调查及大量的实验结果显示,蛋白尿是导致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进展性肾衰的一种持久独立的恶化因素[1]。尿蛋白漏出过多不仅可造成肾小球系膜细胞和上皮细胞损害,也会加重肾小管间质局部缺血、缺氧及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合理应用中医药,有助消除尿蛋白及延缓肾功能减退。本文就单味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1 补虚药

  1.1 黄 芪 黄芪味甘微温,功能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草药, 能增强活血化瘀药物的功效,降低尿蛋白。黄芪主要含黄芪多糖、氨基酸、大量无机离子、微量元素等,其中富含微量元素硒可能与其控制肾性蛋白尿有关。硒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害,并能加强某些自由基清除剂的抗氧化作用。因此,黄芪可能通过上述作用,保护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降低蛋白尿[2]。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能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善肾小球功能。黄芪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对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减轻免疫性因素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血浆内皮素分泌,增加肾血流量。

  1.2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草药,性甘温,具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等作用。研究证实,冬虫夏草能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维持机体CD4/CD8细胞的平衡,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减少尿蛋白。刘丽秋[3]等发现,它通过增加MMP2的表达,抑制TMIP1,2的表达,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这可能也是其降低蛋白尿的机制之一。

  2 活血化瘀药

  2.1 葛 根 葛根味甘性平,功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从中药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扩张肾小球毛细血管,改善肾血流量,从而预防和治疗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恢复肾小球滤过功能,延缓减轻肾脏损害,减少、缓解蛋白尿的产生[4]。

  2.2 丹 参 其性苦微寒,有活血调经、凉血安神等功效。研究发现,丹参能扩血管、抗凝抗血栓、降血脂、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细菌等作用,减少肾脏细胞凋亡,清除氧自由基,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5,6]。徐丽等发现[7,8],丹参可显著降低DN大鼠肾脏TGFβ1、CTGF、PAI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减少ECM的沉积和尿白蛋白的排泄。

  2.3 川 芎 川芎辛温,有活血行气止痛、祛风胜湿之功。阿魏酸(FLA)为桂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川芎等常用植物药中,可有效拮抗内皮素引起的肾血管收缩,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减少尿蛋白[9]。川芎嗪是从川芎根茎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单体,具有降低血浆内皮素(ET)和TNF水平、抗氧化等作用。王振和马金丽等对50例慢性肾炎患者应用川芎嗪治疗,结果尿蛋白较前明显减少[10]。

  3 清热除湿药

  3.1 升 麻 升麻甘辛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等功效。《本经》云:升麻“解百毒”。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有抗感染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帮助恢复肾功能,有利于蛋白尿阴转。临床上在健脾补肾化湿的基础上重用升麻,可使肾炎蛋白尿得到改善[11]。

  3.2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甘苦微寒,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功效。主要含有齐墩果酸、β谷甾醇、对位香豆酸,白花蛇舌草素。体内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促进抗体形成,使网状细胞、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有抗菌,消除炎症的作用。彭暾等[12]在治疗肾炎中,发现重用白花蛇舌草能收到较好的消除蛋白尿的作用, 长期服用可加用大枣30g,以防止苦寒伤胃。

  4 虫类药

  4.1 水 蛭 水蛭性平味咸苦,归肝、膀胱经,功能破血逐瘀、通经活络。临床病理分析表明,肾小球内纤维蛋白相关抗原(FRA)沉积与蛋白尿密切相关。水蛭能减少肾小球内FRA沉积,主要机制: ①抗凝血酶。水蛭是最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之一,它与凝血酶迅速结合,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35种单味中药临床新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