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罗哌卡因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临床研究 |
|
【关键词】 无痛分娩 罗哌卡因 芬太尼 硬膜外麻醉
分娩产生的疼痛主要是由子宫收缩引起。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下降压迫盆底及宫颈扩张使疼痛加剧,分娩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其他产妇疼痛的呻吟声的不良刺激,以及初产妇精神紧张、焦虑均会导致产妇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使宫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产程延长和胎儿宫内窘迫,使剖宫产率升高。我院自2005年开始采用罗哌卡因加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无痛分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孕37~41周,单胎头位、头盆相称,无妊娠合并症,有阴道试产条件的,年龄22~33周岁的初产妇80例为镇痛组,同期同等条件的产妇80例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方 法
镇痛组孕妇于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2~3cm左右,由麻醉师于L2~3或L3~4间隙为穿刺点,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2~3cm并留置。注入0.2%罗哌卡因与0.5%芬太尼混合液5ml,观察5min,无异常现象后再注入5ml,以后分次给药,1次5~8ml,根据产妇需要,每1~1.5小时加药1次。镇痛效果差时可适当追加药物,直到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停止镇痛。第二产程结束后,继续使用直到产后2小时,产妇离开产房前,拔出硬膜外导管。全产程产妇常规吸氧,监测血压、脉博、血氧饱和度。产程中如合并有胎儿宫内窘迫,胎方位异常,产程延长或滞产而无法纠正行剖宫产者继续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产程中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常规处理同镇痛组。
产妇进入产房后进行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护直到分娩。观察两组孕妇疼痛差别、宫缩情况、产程进展、宫口扩张、产后2小时出血量、新生儿评分、产后尿潴留、催产素使用情况等。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按WHO疼痛分级标准,将疼痛分为4级。0级:无痛,稍感不适;1级:轻微疼痛,可忍受,患者安静;2级:中度疼痛,伴有呼吸急促,但仍可忍受;3级:重度疼痛,患者不能忍受,喊叫,辗转不安。
3.2 镇痛效果 镇痛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3 两组产程、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产后尿潴留情况 对照组第一产程长于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镇痛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低(P<0.05)。催产素使用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产后尿潴留等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表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例与对照组比较,△△P<0.01表2 两组产程、剖宫产、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产后尿潴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3.4 其他情况 镇痛组产妇安静放松。对照组产妇呼吸急促,脉搏略增快,显得紧张、焦虑急躁、疲劳,情绪波动大。
4 讨 论
本组临床资料显示,罗派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罗哌卡因是新的长效酰胺类麻醉药,其心脏毒性小,感觉阻滞和运动分离更趋明显,镇痛效果佳,对子宫胎盘血流无影响,由胎盘吸收的药物量微乎其微,对胎儿宫内影响小,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1],适用于分娩的各个产程,镇痛效果明显,是理想的分娩镇痛药。
从本资料分析,镇痛组较对照组宫颈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第一产程缩短,第二产程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镇痛组未阻断T10以上子宫体部的运动神经,不影响子宫收缩,却阻断了L1~4~S2~4的运动神经,使子宫颈、盆底肌肉、阴部组织松驰,加上产妇活动自如有利于胎头下降及旋转,从而缩短了产程。因无宫缩痛,产妇不消耗体力,积累了力量用于第二产程,故不延长第二产程,降低了阴道助产率[2]。
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使剖宫产率下降。而对照组常规分娩过程中,剧烈的分娩疼痛和精神焦虑、恐惧,可使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宫缩紊乱或缺乏造成难产[3],而宫缩紊乱容易造成胎儿宫内窘迫,也是剖宫产结束分娩的原因。[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下一个医学论文: 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佐治支气管肺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