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因子的影响 |
|
分期越高阳性率越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化疗前外周血微转移因子表达检测结果例
3.2 新辅助化疗对微转移因子的影响 见表2。 表2 化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因子变化
4 讨 论
临床研究证实,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血行播散是乳腺癌转移的途径之一,检测血循环中微转移因子并给予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RTPCR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检测技术,能快速扩增肿瘤细胞内特异性的mRNA表达,并可在107个单核细胞检出1个克隆和10个乳腺癌细胞,其灵敏度可达(2~5)×107,并预示肿瘤的微小转移[2]。抽取外周血比抽取骨髓方便,且易被患者接受。笔者采用RTPCR技术以肿瘤特异性CK19、VEGF和hMAM为靶RNA,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因子并结合新辅助化疗探讨其临床意义。
用于乳腺癌微转移指标的RNA主要有组织特异性mRNA,如细胞角蛋白1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形上皮黏蛋白的核心蛋白、人乳球蛋白(hMAM)和癌胚抗原等[3]。联合其中的2~3项进行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因此,筛选乳腺组织特异性标志基因是提高微转移检测可靠性的关键。
本组结果显示,48例化疗前乳腺癌外周血中CK19、VEGF和hMAM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为39.5%、47.9%和68.7%,其中低分化癌组中的hMAM阳性率为51.8%。文献报道[4],hMAM表达总阳性率为53.3%,VEGF在III期中的表达为35.5%。本组检出阳性率低于De Luca等[5]报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mRNA在转移性肿瘤中的检出率59%。血液中阳性高度提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因此其有可能作为预后评价和辅助治疗选择(尤其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的单抗)及治疗监测的指标。Stathopoulou等[6]用RTPCR检测I、II期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前外周血的CK19mRNA阳性率为30%(本组为29.4%),认为CK19 mRNA检出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指标。张新丽等[7]对血液中检出微转移阳性率统计学分析,0~I、II、III期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显示血液微转移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本组结果显示,微转移因子阳性率在病理分级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分期越高阳性几率越大,两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
笔者在对血液微转移因子检测的同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化疗方案和治疗
周期。1994年美国FDA批准紫杉醇用于治疗复发转移的乳腺癌,2000年批准用于早期乳腺癌术后的辅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8],含紫杉醇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0S)均有显著改善,复发风险降低17%(P=0.0023),死亡风险下降18%(P=0.0064),从而确定了紫衫醇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笔者选择经典的CAF和AT方案,实行2周给药,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血液中微转移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化疗前微转移因子阳性率在化疗后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化疗前后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指标,化疗后这些指标可能发生变化。若在治疗前能获得这些生物学信息,对判定预后和拟订治疗方案至关重要[9]。随着检测药物疗效的生物学指标研究的深入,以及不断探索、开发有效化疗方案和药物,合理应用新辅助化疗这一手段,可为患者选择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Wolmark N,Wang J,Mamounas E,et al.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nineyear result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 8.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2001,(30):96102
2 刘 宁,张 伟,郝希山,等.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议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下一个医学论文: 简述祛瘀通络解毒辅助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