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阿托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
|
D)患者慢性炎症状态的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也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传统的降脂药他汀类药物有降脂外作用,如抗炎、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等。其中阿托伐他汀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抗炎作用更早、更强,笔者观察了其对血透患者炎症和血压的影响,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9月在我院肾内科及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65例,年龄25~70岁,男33例,女32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6±11.6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高血压性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7例,梗阻性肾病3例,成人型多囊肾2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不明原因肾病4例。阿托伐他汀20mg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5±9.9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高血压性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9例,梗阻性肾病2例,成人型多囊肾2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不明原因肾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肾脏基础疾病类型、体重指数、临床用药、透析器类别、透析间期增重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①患者病情稳定,血清肌酐(Scr)>445μmol/L,持续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②规律透析,每周2.5~3次;③血脂水平:TC>5.20 mmol/L或LDLC>3.1 mmol/L;④愿意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感染和活动性肝病;②体型瘦小、虚弱、严重营养不良;③心脏功能不全;④自身免疫性疾病;⑤恶性肿瘤病史;⑥高龄(尤其>80岁)患者;⑦手术创伤或围手术期患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包括:①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小时。②饮食治疗、降压等;③改善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值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益比奥,rhEPO)1万u,皮下注射,1周1次,血红蛋白升至10g/L停用;右旋糖酐铁100mg静脉注射,1周1次,血清铁蛋白>800ng/ml停用。在此基础上,10mg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20mg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连续应用3个月。
两组均在观察期开始、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抽取清晨8时透析前空腹静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空腹抽取不抗凝静脉血,分离血清后-50℃保存,待测细胞炎症因子sICAM1、IL6、hsCRP,同时观察体重指数、血压、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表示,使用SPSS10.0版统计软件处理,组间、组内分别进行成组及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 结 果
3.1 对血清炎症指标IL6、hsCRP 、sICAM1浓度的影响 研究开始时两组患者血清IL6、hsCRP、sICAM1水平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血清IL6、hsCRP、sICAM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20mg组较10mg组降低更明显(P<0.01),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比较
3.2 对血压的影响 研究开始时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个月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血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20mg组与10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3.3 对血脂浓度的影响 研究开始时,两组患者TC、TG、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 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20mg治疗组TC、LDLC较10mg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10mg组比较,△P<0.05
3.4 对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影响 研究开始时两组患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议黄体剥除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临床问题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论孟鲁司特合博利康尼防治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