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仲景表里同病辨治规律微探

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本条论述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一般说来,表里同病,当先解表,表解之后,方可治里,否则易导致外邪内陷而加重里证。但疾病变化万千,临证时要知常达变。本条主要说明表里同病时,要辨虚实、分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

  《内经》曰:“急则治其标”,就是当里证危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而且里证的状况决定着病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这时急切解除里证为当务之急,故应先里后表。而当表证严重时同理,当先表后里。如《伤寒论》第90条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说明表里先后之治应该根据具体病机灵活运用,应先表后里的不可先攻其里,应先里后表的不可先攻其表,本条虽说的是汗下先后,结合第91至95条,实则是表里同病,根据证候缓急,表里同病急则治标的原则,可以看出这是对《内经》“急则治其标”治则的发扬。

  表里同病,表证较急,当先表后里,如原文第109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它明确告诉我们太阳表证病邪化热入里,与淤血互结于少腹,此时里证较急而表证以缓,所以桃核承气汤攻之,如果表证未解,而里蓄血证还没形成,此时表证较急而里证仍缓,所以应解表为主。

  表里同病,里证较急,当先里后表,如第128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随着病情的发展,表邪由表入里,侵入血分,形成淤血,与热邪互结于里,本条与第109条“热结膀胱”不同,是以热结下焦为突出表现的全身性疾病,表证虽在,蓄血证却更为严重,因此急治其里。又如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条更明确说明里证急重,当先用四逆汤温其里,待里证好转再用桂枝汤治其表。

  4 表里同治明病先后

  表里同病,如仅予表散,则在里之邪无从排除;单攻其里,则在表之邪亦不得宣解。当此之时,唯有运用表里双解之剂,表里同治,内外分解,方能使邪分消而病除,但表里同病,表病和里病的轻重很难绝对地一致,可能表病偏重,也可能里证偏重,在这种情况下,表里治疗不可能给予等量治疗,从病机上分析,可因从里出表或从表入里所致,根据病之先后,轻重,治疗应各有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这说的是疾病从里传表,表证比较重,先治其里;疾病从表传里,里证比较重,先治其表。这实则是调其本,注重先发病的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充分的继承与发展了内经的这种治疗思想,如第38条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

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为表寒里热证,脉浮紧,身疼痛,不汗出,为寒实于表,烦躁为阳郁于里,用大青龙汤,因表证偏重,方即用麻黄汤倍麻黄,减杏仁,合姜枣以解表寒,用石膏以清内热,表里同治而偏重于表。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相比第38条本条是汗出而喘,为邪热壅肺,肺气上逆所致,其肺热熏蒸,邪正抗争激烈,里证偏重,方用麻杏石甘汤,石膏清内热为主药,麻黄宣肺定喘为辅药,石膏用量倍于麻黄。表里同治而偏重于里。又如《伤寒论》第34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表证误用下法后,导致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里邪偏重,而此时表邪未完全陷里,表仍未解。下利与喘而汗出同见,知外邪已化热,故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以葛根为主药,既解肌,发散在表之邪热,配苦寒之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而善治热利,本方表里同治而偏重清里热止热利。

  总之,表里同病的辨治原则虽有其鲜明的规律性,但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表里同病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解表,同时注意治疗应有所侧重点,急则治其标。我们学习《伤寒论杂病论》,应该充分理解张仲景辨证论治的学术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宣肺开腠乃仲景汗法之本
    论仲景方中芍药考证
    张仲景经方用酒探微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