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钩藤散浴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60例I 级和II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钩藤散组(治疗组)30例和开博通组(对照组)30例,治疗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复方钩藤散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钩藤散浴足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降压和缓、稳定持久,并有较好的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关键词】 复方钩藤散; 高血压病; 血压; 浴足疗法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痛证。患者以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为主证。可因遗传或长期精神紧张,忧思郁结或嗜食肥、甘、饮酒过度等使肝肾阴阳失调所致。严重时可出现中风昏倒等症候。本病的治疗中医以调理肝肾、滋阴潜阳为治则。高血压病一经确诊需服药控制血压,且多数家居治疗。笔者研究发现,在病人服降压药7~10 h以上血压回升时用夏枯草、钩藤、菊花煎液浴足,药渣足心按摩法(于睡前施行)对于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减轻其临床症状有一定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复方钩藤散组(治疗组)和开博通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0±9.4)岁,平均病程(8.5±4.2)年;高血压I级14例,高血压II级16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2±8.6)岁,平均病程(6.5±8.7)年;高血压I级13例,高血压II级17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按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诊断为高血压I级和II级者,年龄35~70岁。血压测量采用间接方法用标准袖带汞柱式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得,静息状态下至少测3次以上非同日血压,实验前停用影响血压的药物至少2周。
高血压病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拟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高血压I级:收缩压140~159 mmHg和/或舒张压90~99 mmHg,高血压II级收缩压160~179 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 mmHg(1 mmHg≈0.133 kPa)。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开博通片口服,12.5~25 mg/次,2次/d,共4周。 治疗组以夏枯草30 g、钩藤20 g、菊花20 g加水煎浸泡2 h,煮沸15 min,药汁泡足,1剂/d,15 min/次,泡后倒出药汁,双足踏于药渣上,用药渣按摩足心,借物理摩擦力和药物效能控制血压,15~20 min/次,每晚1次。
2.2 观测指标治疗前后的血压及症状表现的变化。
2.3 统计分析治疗前后血压以±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症状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降压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进行评定。
3.1.1 显效须具备下列其中一项:舒张压下降10 mmHg(1.33 kPa)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范围,但已下降20 mmHg(2.67 kPa)或以上。
3.1.2 有效须具备下列其中一项: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1.33 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1.33~2.5 kPa),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4 kPa)以上,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3.1.3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2 结果结果见表1~2。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与治疗组比较,**P<0.01;△P>0.05
4 讨论
高血压病为临床常见病证,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钩藤具有明显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