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正文  

对 金匮要略 中 脾不主时 思想的初步探讨

服桂枝汤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以鼓舞胃气,宣行药力,开发腠理,驱邪外达[3];十枣汤“得快下后”, “糜粥自养”以健补脾胃、补养正气,意在促进康复,使下而不伤正,防止泻后而变生他病(服法斟酌强羸人),快后养以糜粥,皆为全胃气也。

  《金匮要略》在祛邪剂中配伍护脾胃药。致病邪气非祛不除,祛邪不当有伤胃之弊,如白虎汤中知母、石膏是寒凉之品,用于里热自然无过,而于胃气则有碍,故方中佐粳米、甘草以防石膏等寒凉伤胃。皆为保胃气也。

  《金匮要略》在峻烈剂、毒剂应用护胃法。药性峻烈,或具毒性之剂,逐邪之力虽峻,而伤胃之虑亦深,故以和药缓毒之品监制毒性,预防胃气受损。如大乌头煎、乌头汤、乌头桂枝汤、赤丸等辛温有毒,常以白蜜煎服;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或以白蜜,或以姜枣,或药后饮糜粥。此外还有分服法、温服和胃法、先食后药法等,足见仲景于立方中时时以 “脾不主时”为理论指导,步步注意保护脾胃之匠心。

  4.2 指导药物剂型的运用“丸者缓也”。《金匮要略》采用丸散膏方不同剂型,仍可见以“脾不主时”为指导,“先安未受邪之地”,顾护脾胃。

  峻烈剂、作用强大迅速的药物做成丸散膏剂,以助缓解药物荡涤峻猛的作用,使其作用持久缓和。如皂荚丸。

  对一些病程较长、身体羸弱之人,更常以丸药缓而图之。如薯蓣丸,小剂缓投,以缓图治,守方持久,方能使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正气逐步充实,病邪渐无藏身之所而邪去正复,恢复阴阳平衡。

  5 总结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一刻也离不开脾胃生化、充养。疾病的康复治疗亦与脾胃之强弱紧密相关。诸药入口必藉脾胃之力而行于诸经。若脾虚无力运行药力,则预后较差。此《类经》所云“凡治病必先藉胃气以为行药之主,若胃气实者攻之则去,而疾常愈,以此胃气强而药力易行也。胃气虚攻亦不去,此非药力不去病也,以胃虚本弱,攻之则益弱,而药力愈不能行也。”

  脾不主时,实际是无时不主,突出脾在人体中重要的生理病理作用。

  仲景蕴含“脾不主时”思想深刻内涵的临床治疗方案,成就是突出的,使“脾不主时”思想实现了从《内经》的基本理论探讨到临床实际运用的飞跃,形成有奠基作用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法方药系统,不仅为后世揭示“脾不主时”思想运用于临床治疗的奥妙,同时为现代研究探讨脾胃与防卫、免疫、保健、护理的内在联系提供临床治疗的资料和依据,其治疗内伤杂病的治则治法、方药配伍、护理调摄等佐证了内经经典理论“脾不主时”思想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仲景通过《金匮要略》,运用其理法方药系统指导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经典,挖掘经典,运用经典,启迪我们应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学术解读,在确立中医基本概念、理论的学术内涵、体系结构基础上,对学术内涵取得共识的基本概念、理论,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内涵的探索。多思考,多总结,积极发掘经典魅力,发扬光大经典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致谢:本文得到关彤老师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佚 名.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终论篇,第1版[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62.

  [2] 李 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3]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2版[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萎缩性外阴炎25例
    浅谈 金匮要略 用单方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