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虚在“补用酸,助用焦苦”之时,须“益以甘味之药以调之”。甘味益脾,土旺能御木侮,肝病便不能传之于脾。又因脾旺则气血渐充,正气来复,利于肝病的向愈,一举而兼收两功。仲景发扬“脾不主时”思想,形成深刻的病因病观学,并为后世补土派的创立奠定理论、临床基础。 3 立仲景临证治疗之法(辨证治疗学)
“脾不主时”在《金匮要略》的应用,体现在强调补脾胃的观点,经曰:阳化气,阴成形。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五脏之气不生[2]。脾不主时所体现的是脾胃对人体各脏腑的濡养充实功能。所谓 “四季脾旺不受邪”,无论是因脾胃虚弱而致生他病,或病后脾胃功能不复使病程缠绵不愈,总以脾胃功能不足为主。因证型不同立方不同,但总以脾胃为先论治。
3.1 指导治疗虚劳、虚黄据“脾不主时”思想,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所致虚损,如虚劳、虚黄等,仲景创建中法,取脾土生万物之意。
虚劳是气血阴阳亏虚,五脏六腑俱损,阴阳不相维系,阴阳俱不足之候。此阴阳两虚非阴阳自虚,是气血不足而致阴阳乖戾,非直补阴阳所能奏效,据 “脾不主时”思想,通过治脾养余四脏之虚损,以甘温建中、补益脾气法以调和营卫,复建中阳,使中气立,脾胃转输有权,气血渐生,则阴阳可期平复,方处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类,其目的在于调补脾胃,建立中气,化生气血,并能得以四运,又能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使阴阳得以协调,寒热之证因而消失。尤在泾“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之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之论,可谓深得仲景之旨。
虚黄为气血不荣于外,脾色外现而发黄,运用 “脾不主时”思想,充实脾胃功能,从气血的化生图治,亦用建中之法治之。
《金匮要略》以“脾不主时”为理论指导的以建立中气为治的观点,强调时时保持脾胃功能的旺盛,对后世影响颇大,著名脾胃专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举陷汤莫不是建中法的推广运用。
3.2 指导治疗寒疝、腹满、胸痹、下血、呕血及产后诸疾全身水谷的转输,气血的化生,全赖脾阳主之,脾阳虚则水谷消化、气血化生皆发生障碍,呈中寒之象,以 “脾不主时”思想为指导,《金匮要略》常以温中之法治之。通过治脾达到治寒疝、腹满、胸痹、下血、呕血及产后诸疾。如人参汤温运脾阳、开发中气;内补当归建中汤以温脾生血;黄土汤温脾摄血;半夏干姜散温胃止呕;大半夏汤温中补虚止呕等。 “脾不主时”思想被仲景灵活地应用于临床诸疾的治疗。
3.3 指导余四脏疾病的治疗脾不主一时而主四时,养余四脏而非一脏。故何梦瑶曰“知各脏之病皆关乎脾,则知脾气调和,即各脏俱和矣”。《金匮要略》以“脾不主时”为指导,强调他脏之疾常与补益脾胃协调并治。
肝脾之间,木有疏土之用,土有培木之德而相互协调,一旦失常,则肝病每常累及于脾,形成“木横乘土”之候,当归芍药散肝脾并调,使木达土疏;吴茱萸汤温散肝经寒邪、健脾益气兼施;
脾肺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输布,若胃虚土燥,脾不能输津上布于肺,肺津不布,便可形成肺痿之候,宜培土以生金;甘草干姜汤振奋胃阳,以复肺气;麦门冬汤养肺胃之阴。
脾与心肾的关系同样密切,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温肾暖脾、甘麦大枣汤补脾生血养心等可见一斑。
《金匮要略》中“脾不主时”思想灵活应用于诸脏疾病的治疗,“脾不主时”-从脾养生,从脾论治,在《金
匮要略》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指导作用。 4 指导药物配伍服用(方药调摄学)
“脾不主时”,脾旺其余四脏,脾胃之气的盛衰存亡,对于余四脏调养、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论是饮食或药石,都要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功能而被吸收转输,最终发挥作用。胃气衰败,百药难施。仲景深得其旨,故《金匮要略》在各种不同的治疗中,都极注意保存胃气,祛邪而不伤正。种种不一,意在时刻注意顾护脾胃之气,使病退而脾胃不伤。
4.1 指导药物用法及服法《金匮要略》常施以饮糜粥之法补养正气。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