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母乳喂养是哺育婴儿的传统方法,现代研究[2]认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母乳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适合新生儿的机体需要,且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间的感情融洽,因此,WHO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倡议“新生儿在最初六个月里采用纯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是婴儿唯一的营养来源,故对乳母的条件要求较高。《千金方》对乳母的选择是:“但取不胡臭、瘿 、气嗽、疥、痴癃、白秃、疡、沈唇、耳聋、 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即乳母必须身体健康无疾病,其乳汁才营养、健康;此外,乳母要保持心平气和,气血匀调的时候才可哺乳,不可在醉酒、过劳、情志过激、房事等时候哺乳。朱丹溪认为:“情欲动中,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也认为:“乳母乃血气化为乳汁,则吾性善恶,悉由血气所生。应喜怒饮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纵性恣意,因而乳儿,则令儿感生疾病也”。
哺乳的方法,《千金方》云:“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小儿精要》云:“夜间乳儿,须乳母起坐,抱儿乳之”;时至今日,这些哺乳的方法依然有指导作用。由于乳腺管前端部分的乳汁可能有不清洁的物质,故哺乳前要“去宿乳”;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弱,最初一个月,切不可硬性规定哺乳时间,只要婴儿表现出饥饿感,即可哺乳,而母亲通过数日哺乳,逐渐掌握哺乳的时间和量,不可喂得太饱;哺乳时,保证婴儿的头部与乳房相齐平,若夜间哺乳,乳母需起身,抱儿喂之,防止婴儿呛奶。
5 哺儿
《肘后方》云:“乳者奶也,哺者食也”,哺儿即指婴儿的饮食中适当添加米面等辅食。婴儿初生六个月后,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时的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必须添加辅食,否则容易造成婴儿营养不良,瘦小单薄,即是钱乙所云:“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三两岁犹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因此,钱乙认为:“自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辅食的添加要逐渐增量,不可突然断奶,防止婴儿一时不能适应,而哭闹不休、拒绝进食,以致消化不良,故《千金方》云:“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
6 将护
将护之法涉及婴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人对婴儿细致入微的观察。《圣惠方》云:“凡小儿一期之内,造儿衣裳,皆须用故绵及故帛为之”,由于婴儿肌肤娇嫩,汗腺分泌旺盛,宜选用柔软、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的衣料,为防止新衣物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对皮肤的刺激,一般采用旧衣物改制。《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许多父母生怕婴儿着凉,给婴儿穿得过多、过厚,殊不知,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常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过度保温的情况下,体温可升至40℃以上;另外,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
过厚重的衣物不利于婴儿的呼吸运动。故《婴童类萃》认为婴儿穿衣的最佳状态是:“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若婴儿生病,则当早治。《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差、组织的自我康复能力也较差,因此当趁病情轻浅、婴儿体质尚强的时候进行治疗。张涣云:“半□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当教儿地上匍匐。三百日膑骨成,乳母当教儿独立。周年膝骨已成,乳母当教儿行步。”运动可增强骨骼对钙质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因此母亲应在适当的时候教其坐、卧、站立、行走,不可娇惯,以免缺乏锻炼造成婴儿骨骼软弱。
《圣济经》曰:“婴儿初举,污秽欲其荡涤,不足欲其辅翼,冲和欲其保全”,出生之婴儿幼小、娇弱,中医认为当去秽浊、补不足、调阴阳才能保全生命,历代医家经过多年临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