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诊断;分析
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处理意见尚未统一。结节与癌的关系各地报道不一。现就我院4年来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142例加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全组142例,良性135例,恶性7例,良性恶性之比19.3∶1。良性135例中,女105例,男30例,女男之比为3.5∶1。女性年龄最小9岁,最大69岁,21~60岁组(94/105)占89.5。男性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21~60岁组(22/30)占73.3%。恶性7例中,女4例,男3例,女男之比为1.3∶1。全组年龄最小24岁,最大59岁,以25~45岁占多数。
1.2 结节部位 148个结节中,右侧较多76例占51.4%,左侧44例占30.1%,峡部10例占6.8%,双侧18例占11.7%。单发结节130例,多发结节18例。
1.3 病期 良性组135例中,病期最短3天,最长30年,其中半年以内79例(58.5%),4年以内116例(85.9%),4年以上19例(24.1%)。恶性组7例中,病期最短20天,最长30年,其中1年以内4例,5年以上3例。
1.4 症状 良性135例中,113例无症状(113/135)占83.7%,有心慌、憋气14例(14/135)占10.4%,局部疼痛8例(8/135)占5.9%。恶性组7例中,有声音嘶哑、呛咳4例(4/7)占57.1%,呼吸不畅1例(1/7)占14.3%,吞咽受阻1例(1/7)占14.3%,无症状1例(1/7)占14.3%。
1.5 结节大小 148个结节中,良性141个,6 cm以内120例,小于2 cm 11例,最大28 cm。恶性组7例中,小于2 cm 2例,大于6 cm 4例。
1.6 手术方式 良性组135例手术方式:一侧腺叶全切16例;一侧腺叶次全切47例;一侧腺叶全切加对侧腺叶次全切5例;双侧腺叶次全切13例;单纯结节切除(包括囊肿摘除)54例。本组术后并发症有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未见甲状腺功能低下及其他合并症。恶性组7例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清廓术(2/7)占28.5%,其余行同侧腺叶全切加峡部或加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
1.7 病理类型 良性135例中囊腺瘤(55例)及腺瘤(52例)较多见,各占40.8%、38.5%,囊肿(18/135)占13.3%,结节性甲状腺肿(10/135)占7.4%。恶性组中以乳头状腺癌多见(4/7)占57.1%。
2 讨论
甲状腺结节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在本组142例中,良性135例,占95.1%。在诊断上要依赖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触诊及有关的辅助检查,通过本组142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甲状腺结节多发于女性,以单发结节为多见,从症状上看,良性肿块一般无症状,少数可有心慌、憋气及局部疼痛等,而恶性肿块绝大多数可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各种不同的表现,这一点对良性肿块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本组病例中,结节的大小、良恶性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从结节大小来判断良恶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超声检查可以定位,明确大小、数目,并有助于定性诊断。甲状腺的淋巴管造影、同位素扫描、细针穿刺行细胞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但最终确认需病理切片确定[1,2]。
甲状腺结节的病期长短不一,短者仅发现结节数天,长者可达数十年。良性结节一般病程长、发展慢,但也有一些情况值得注意,如部分甲状腺囊性结节可因囊内出血而突然增大,伴有疼痛及压迫感,尤其是平常未发现甲状腺结节的患者,易误诊为甲状腺癌。本组此类患者11例,其中1例术前误诊为甲状腺癌,这类患者中,如详细询问病史,多有重体力劳动及剧烈咳嗽史,针吸术中可见囊内有陈旧性出血或血块,有助于鉴别。可疑者应做病理检查证实。
关于手术方式,文献报道较多。近年来对甲状腺癌有缩小手术范围的趋势,尽量减少功能及外形的破坏。笔者同意李树玲[3]主张的乳头状癌的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包膜内型癌不做颈部清扫术(功能性手术)。
对良性肿瘤我们主张以完整、彻底切净肿瘤为原则,对瘤体直径较大、黏连较重者,行一侧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比较理想。因为腺瘤恶性变者并不多见,而病理类型多数为囊腺瘤及腺瘤。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手术的目的。
对于甲状腺囊性结节的治疗,有学者主张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我们认为应慎重使用。由于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