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干扰素治疗重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附64例报告)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咽峡炎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因病情复杂,易被误诊误治,导致病情加重,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而危及生命,本文就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并结合64例重症患儿的诊疗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发热,多为高热,咽峡炎、淋巴结尤其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2)异常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以上;(3)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或特异性血清IgM抗体阳性,另外至少伴有两个系统受累者为重症。
1.2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17例,其中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重症患儿64例,男35例,女29例;年龄1 ~12岁;1~3岁10例,~7岁26例,~12岁28例。
1.3 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除具有一般临床症状、体征外,还伴有骨髓增生异常(包括全血减少,尤其血小板减少并发出血或增生异常)者35例(54.7% );心肌损害(表现为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增高)37例( 57.8%);肺脏受累者25例(39.1% )可出现呼吸道症状,X线检查发现肺纹理增强、粗乱、大片状阴影或胸膜炎;肝功能异常43例( 67.2%),除具有一般消化道症状外,可伴有肝脏肿大及肝区疼痛,7例伴胰淀粉酶升高,2例出现明显黄疸;肾脏损害较少见,仅11例(17.2% ),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蛋白尿,但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17例(26.6% )中,主要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脑脊髓膜炎或多发性神经根炎,另有6例( 9.4%)患儿出现胸腔、腹腔、心包积液以及纵隔阴影变宽等症状及体征,发生3个系统以上受累者29例,其中4个、5个系统受累者各7例,6个系统受累者为5例。入院时病程7~28天 ,其中,~7天6例,~14天34例,~21天17例,~28天7例,曾被误诊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7例,败血症9例,结核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2例,淋巴瘤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各1例。
2 治疗与结果
2.1 一般治疗 主要包括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抗病毒治疗选用α-干扰素,肌肉注射,每日1次,2岁以内50~70万u,大于2岁者100万u,疗程7~14天。
2.2 疗效判断 (1)显效:7天内温度下降,全身症状、体征逐渐消失,2周内受损各系统功能全部恢复。(2)好转:2周内温度下降,全身症状、体征逐渐消失,受损各系统功能部分恢复,4周内完全恢复正常。(3)无效:2周内温度无下降,全身症状、体征未消失,受损各系统功能未恢复。
2.3 结果 多数患儿3~5天开始退热,受损各系统功能开始恢复,其中显效者39例,有效25例,无一例患儿无效,有效率100%。全部患儿住院2~4周痊愈出院,但后有5例复发,其中1例1年内复发3次,均经干扰素治疗而治愈。
3 讨论
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以高热、咽峡炎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常为自限性,若无并发症,则大多预后良好,病程约1~2周,但也可反复,少数重症IM由于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可达数月之久,宿主的免疫功能不全时,病程迁延甚至死亡[1]目前本病尚缺乏特异性治疗。
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本病有关知识和临床症状是诊断该病的基础,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查体是关键,该病起病急,常以高热、咽疼、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本组患儿在病初1周内作出诊断者较少(5/64),多误诊为普通上感、败血症以及支原体感染等。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而病情加重,出现各系统并发症转为重症病例。若在该期认真分析病情,了解热型,仔细查体,及时检查血象,作出诊断不太困难,分析本组病例,因过多应用退热剂,导致热型紊乱,病情被掩盖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当病程超过1~2周,出现各系统并发症时,因多脏器功能损伤,而病情变的较为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