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上海市普陀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分析
2004年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13种共2156例,与2003年相比发病数下降1.01%,全年甲、乙传染病死亡4例,2003年死亡13例,下降了69.23%。
1 甲、乙类传染病总疫情特征
1.1 2004年总疫情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2004年总疫情发病数较2003年相比下降1.01%,其中本市居民发病数上升1.16%,外来人员发病数下降4.77%,与历年本区甲、乙类传染病总疫情相比,今年仍保持较低水平。
2004年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156例,其中构成比为:呼吸道传染病病例数占总疫情的23.37%,性传播疾病病例数占总疫情的48.52%,肠道传染病病例数占总疫情的27.83%,自然疫源性疾病病例数占总疫情的0.28%。
本市居民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1种1398例,比去年上升1.16%,报告的11种病例中,痢疾、麻疹、淋病、肺结核较去年不同程度下降,肝炎、伤寒、艾滋病、流脑、乙脑、梅毒、猩红热较去年不同程度上升。全年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病例报告。
本市外来人员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11种758例,发病数比去年下降4.77%,报告的11种病例中,痢疾、伤寒、疟疾、淋病、肺结核发病数较去年有不同程度下降,梅毒、麻疹、流脑、猩红热、狂犬病较去年有不同程度上升,肝炎同去年发病数。全年无霍乱、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病例报告。
1.2 本市居民总病死率下降 2004年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死亡5例,较去年相比下降16.67%,其中本市居民死亡4例,较去年下降66.67%,外来人员死亡1例,而去年无死亡病例。
1.3 急肝、痢疾、淋病、梅毒、肺结核仍为本区主要传染病 2004年全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病种13种,病例数构成前5种病例依次为淋病、肺结核、急肝、梅毒、痢疾占总疫情的97.36%,其中本市居民报告病种11例,病例数构成前5位依次为淋病、急肝、肺结核、梅毒、痢疾占本市疫情数的8.07%,本市外来人员报告病种11种,病例数前5位依次为淋病、肺结核、梅毒、急肝、痢疾占外来人员疫情总数的96.04%。
1.4 肠道传染病总发病数稳中有降 2004年全区肠道传染病(急肝、痢疾、伤寒)病例600例,较2003年略降了1.52%,其中本市居民肠道传染病报告487例,较2003年略增加了2.96%,外来人员肠道传染病报告113例,较2003年下降了4.23%。
1.5 呼吸道传染病呈下降趋势 2004年全区呼吸道传染病504例,较2003年下降13.70%,本市居民呼吸道传染病报告299例,较2003年下降了14.81%,外来人员呼吸道传染病报告205例,较2003年下降12.02%。
1.6 性传播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2004年全区报告性传播疾病1046例,较2003年上升4.91%,其中,本市居民报告性传播疾病611例,较2003年上升9.50%,外来人员报告性传播疾病435例,较2003年略降0.91%。
1.7 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继续得到控制 2004年全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报告6例,同去年发病数。本市居民报告1例,外来人员报告5例。
2 主要病种简析
2.1 霍乱 本年未发生霍乱病例。
2.2 淋病与梅毒 2004年全区报告本市居民淋病435例,较2003年略下降1.36%,2004年报告梅毒175例,较2003年上升58.12%。本市人口淋病与梅毒病人男、女性别比为2.79∶1,年龄集中在20~54岁人群中,职业以家务、待业及工人为主,占68.36%。2004年报告外来人口淋病324例,较2003年下降3.57%,梅毒111例,较2003年上升7.77%。
性传播疾病上升原因:非法休闲场所日益增多;流动人口增多;卖淫嫖娼屡禁不止,安全套使用率低。
2.3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