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更易被误诊为血液病、恶性肿瘤、结核或结缔组织病。本组5例患儿因为外周血液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曾被疑诊为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骨髓穿刺,给患儿造成不应有的创伤,当合并有心、肝、肾损害时易误诊为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本组病例6例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和心包积液,应与淋巴瘤、结核相鉴别。该病在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脑炎、脑膜炎、多发性脑脊髓膜炎或神经根炎。 对该病的治疗:既往尚无特异性治疗,主要为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也可中医中药治疗,但疗效不理想。本组患儿应用干扰素治疗获得满意效果,与国内其他报道结论相同[2]。干扰素(IFN)有α-IFN、β-IFN和γ-IFN 3种,分别由人体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致敏淋巴细胞所产生,以α-干扰素作用最强。其作用机制在于:(1)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2)调节机体的免疫监视、防御和稳定功能,使杀伤(NK)细胞、Tc细胞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增强,(3)使吞噬细胞的活力增强[3]。
根据本组治疗经验,虽然经过3~5天治疗开始显效,但不应过早停药,剂量要够,疗程要足。例如本组有6例患儿,第1次应用干扰素后3天有效,5天停药,第7天后体温复又升高,重复应用干扰素,3天后体温下降,淋巴结缩小,10天后停药,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再次重复应用干扰素,仍然有效,延长用药疗程,持续应用2周后停药,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合上述实例,干扰素疗程不应短于2周。部分患儿(约25%)应用干扰素后出现体温一过性升高,大约在用后2~3h发生,温度上升约0.5℃ ~2℃,持续2~3h,这种副作用仅发生于最初应用的1~2天,继续用药后消失,无需停药,另外有关干扰素引起血象下降的副作用本组病例尚未观察到。
【参考文献】
1 吴炎兴,罗春华,鲁正荣,等.人血白细胞α-干扰素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观察.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6,27(1):82.
2 罗春华,杨崇礼,华芬,等.人血白细胞α-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观察.中华儿科杂志,1994,32(6):362.
3 程晓秋.干扰素治疗病毒性感染症.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4,21:92.
上一页 [1] [2]